日耳曼尼亞:希特勒對第三帝國首都大城市的夢想
建築遺跡和大膽的計劃揭示了希特勒對重新想像的柏林的野心有多大。
從標誌性的勃蘭登堡大門到寧靜的蒂爾加滕,現代的柏林當然不乏景點。 德國首都也充滿了動盪、有時甚至是麻煩的過去的線索。 在最黑暗的時期之一,納粹上台,世界再次陷入全球衝突,他正在製定計劃,將這座城市變成一座符合他對日耳曼新世界秩序願景的大城市。
希特勒的願景
歷史學家認為,希特勒對柏林的夢想可以追溯到他的政治崛起之前。 其中有提到重建德國在他的書中,我的戰鬥,他於 1924 年因在一部影片中的角色而入獄時開始寫作。企圖叛亂反對魏瑪共和國。
然而,將柏林轉變為大城市的概念真正開始實施是在 1936 年,當時的德國總理開始與建築師進行討論阿爾伯特·施佩爾。 施佩爾雄心勃勃,是納粹黨的熱情支持者,很快就引起了希特勒的注意。 他負責設計紐倫堡集會等重要活動,以及總理更雄心勃勃的建築項目。
一座可以與其他城市相媲美的城市
希特勒設想了一個新的柏林,一座從歐洲所有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建築和紀念碑中汲取靈感的大城市。 希特勒和施佩爾基本上計劃擴大它們的規模,其中最重要的部分是 99,000 平方米(1,065,627 平方英尺)大廳,以梵蒂岡城聖彼得大教堂和羅馬萬神殿的圓頂為藍本。
菲利普·K·迪克改編電視劇的觀眾高堡中的男人人們將了解他們計劃的重建規模,但這個原始模型也展示了新首都的外觀。
重新構想的柏林將以大禮堂以及從計劃中的凱旋門通往大禮堂的寬闊大道為中心。
人們普遍認為,希特勒將他的夢幻城市命名為韋爾特施塔特日耳曼尼亞——「世界首都」日耳曼尼亞。 然而,歷史學家格洛特·紹林斯基(Gerlot Schaulinski)向人們解釋說監護人這其實是一種誤解:「這個名字是在施佩爾1969 年的回憶錄《第三帝國內部》出版後才出現的,我們相信,這個名字實際上是基於希特勒在與親密熟人交談時才說過兩次的隨意言論。
無論元首是否準備為這個項目起一個如此宏偉的名字,從倖存的模型中可以清楚地看出,他的野心幾乎沒有限制。
施佩爾的計畫也沒有考慮柏林公民的需求。 重點是戲劇和宏偉,而不是宜居性。 數千人流離失所,為建築項目讓路——記住,這座城市實際上從未建成——數以萬計的住宅將被廢棄,為巨大的新建築騰出空間。
即使是寬闊的大道,如從勃蘭登堡門向西穿過蒂爾加滕的六月街 17 號,也將是一條禁區對行人來說,他們將被迫讓路給汽車交通,轉而在城市地下穿梭。
六月街 17 號,面對勝利紀念柱。 在希特勒的堅持下,這座紀念碑被從原來的位置移走,並修改了底座以將其抬高。
圖片來源:Phillip Kraskoff/Shutterstock.com
所有這些建築熱潮都有一個陰暗的一面:日耳曼尼亞的建設與大屠殺和集中營的恐怖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集中營中的囚犯——以及戰俘、乞丐、羅姆人和同性戀者——在柏林街頭被圍捕,被用作提供建築材料的奴隸勞工。 甚至在納粹開始直接瞄準社區並將其轉移到隔都並最終轉移到集中營之前,猶太柏林人就被驅逐出家園,為擬議的建築工程讓路。
當阿爾伯特·施佩爾最終被判犯有戰爭罪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的紐倫堡審判中,他仍然否認對計劃中的猶太人種族滅絕有任何了解。
日耳曼尼亞的遺產
雖然日耳曼尼亞的計劃幾乎沒有實現,但遊客至今仍然可以看到建築項目的遺產。 這重型車身是一個巨大的混凝土圓柱體,重達 12,650 噸,建造它是為了測試柏林的沼澤土壤是否能夠承受計劃中的凱旋門的重量,該凱旋門將作為德國第一次世界大戰傷亡者的紀念碑。
Schwerbelastungskörper 距離地面 14 公尺(46 英尺),但它已經下沉了很多,現在有 18 公尺(59 英尺)被淹沒。
圓柱體的實驗實際上表明,如果建造了拱門,它就會被毀掉——該地區的土壤根本無法支撐這樣的結構。 然而,目前尚不清楚這是否真的能阻止一位陷入建築狂潮的自大狂財政大臣。
畢竟這是一個出了名的男人說,「柏林作為世界首都的地位將僅次於,巴比倫或羅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