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舊石器時代開始時,至少有一個人類可能起源的群體的飲食習慣會激怒大多數認為自己「吃東西」的人。」。事實上,一群南方古猿絕大多數都是素食主義者。
該屬的成員南方古猿,因個人而聞名,被認為是我們自己屬的直接祖先人屬——儘管有幾種共存的物種,但到底是哪一種導致了我們尚不確定。這關於飲食的爭議頗多,但必須根據化石牙齒的形狀和他們使用的工具來猜測。這可能會區分肉食動物和純草食動物,但並不是揭示通才飲食中的混合的好方法。
現在,對其中一些牙齒的琺瑯質的研究揭示了一組牙齒中氮和碳同位素的比率。南方古猿與主要吃植物和昆蟲一致。
我們的食物和環境中的大部分氮是氮14原子,但也存在少量氮15原子。動物,特別是哺乳動物,以不同的方式處理這些同位素,排出的氮 15 比例更低,而在我們的體內儲存更多。因此,草食動物體內的氮 15 含量比其所吃的食物中的氮 15 含量要高。一個與食草動物相比,其飲食中的氮 15 含量更高,並且體內儲存的氮 15 甚至更多。
測量膠原蛋白中氮 15 的比例可以讓我們深入了解我們祖先的飲食,但最多只能追溯到 30 萬年前,因為膠原蛋白會腐爛,尤其是在炎熱的氣候下。然而,琺瑯質的使用壽命要長得多,並且可以保護琺瑯質內殘留的少量有機物質。更高靈敏度的同位素讀數器最近使古生物學家能夠識別這些微小有機碎片中的氮比率。
由馬克斯普朗克化學研究所 Tina Lüdecke 博士領導的團隊將此應用於七項內容南方古猿南非斯特克方丹洞穴 M4 礦床中的牙齒。時間,甚至具體物種南方古猿這些個體的來源尚不確定,但人們認為它們的年代要不是 330 萬年前的更新世開始,就是 40 萬年前。
研究人員將他們的結果與其他五個哺乳動物科的類似保存物質進行了比較,其中包括一些眾所周知的飲食。
平均而言,M4 南方古猿的氮 15 比率與當時的牛近親相似,且同位素含量明顯低於已知的食肉動物。事實上,氮 15 水平如此之低,表明其中一些古人類可能正在吃同位素水平特別低的植物,例如豆類。另一方面,非洲大草原上的白蟻等無脊椎動物的氮 14 含量通常較低(儘管並非總是如此)。
然而,南方古猿之間存在著許多差異。個體之間的差異比任何其他動物家族都要大,因此它們的飲食可能隨季節變化很大。作者也指出樣本代表不同物種的可能性南方古猿,這也可以解釋這種巨大的變化。
這些牙齒還揭示了碳同位素比率,這表明 M4 南方古猿的飲食主要是植物在溫帶條件下占主導地位,水充足,有時補充碳4植物,在炎熱或乾燥的條件下生長得更好。
我們遙遠的祖先之所以引起如此多的興趣,是因為人們普遍認為,肉類成為主要成分推動了大腦尺寸增加和直立行走等因素。這種觀點已經如此廣泛流行,甚至出現在以印章為主題的廣告中薩姆·尼爾。然而,不知道我們的線路何時開始,這些說法只是猜測。
該研究發表於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