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恋者并不难发现。 你可以告诉他们他们的行为方式, 如何他们长大了, 或者他们居住的地方。 甚至,显然,他们的眉毛。
但这种浮夸的自我重要感和权利感实际上从何而来? 德国心理学家的一项新研究表明,答案可能并不像某些人想象的那么简单。
人们对自恋者的一个常见假设是,他们自爱的外表下隐藏着消极的、无意识的自我厌恶和不安全感。 这有时被称为自恋的“面具”模型,通常归因于心理动力学奥地利裔美国精神分析学家的研究海因茨·科胡特。
但至少一项有影响力的研究发现情况并非一定如此。
2007 年,乔治亚大学心理学家基思·坎贝尔 (Keith Campbell) 领导的一项实验发现,自恋者实际上表现出积极的“内隐”自尊,这表明他们并不总是不喜欢自己“内心深处”。
良好的氛围并不是百分百——需要注意的是,自恋者持有的内在、有利的自我观点仅限于诸如对个人智力和地位的感受之类的东西,称为“代理”领域(指人们的代理能力) 。
当谈到“公共”领域时——关于自己的善良、道德和情感亲密的自我看法——自恋者的得分是中性的。
坎贝尔和他的合著者说:“总而言之,将自恋概念化为一种积极的外显自我概念,掩盖了消极的内隐自我概念可能是不准确的。”在他们的论文中写道。
“相反,自恋者在显性和隐性层面上都表现出某种不平衡的自我,具有有利的主体自我观,但不一定与有利的集体自我观相匹配。”
但波茨坦大学研究人员最近的一项研究表明,我们仍然遗漏了一些东西。
为了澄清心理学文献中关于自恋者内心生活的矛盾状态,心理学家 Ramzi Fatfouta 和 Michela Schröder-Abé 试图复制 2007 年的结果 - 这次招募了 730 名参与者进行测试,样本比原始实验多了五倍多队列。
尽管 Fatfouta 和 Schröder-Abé 对这项具有影响力的原创研究给予积极评价,但他们指出,迄今为止,没有人试图系统地重新评估其研究结果,并且考虑到科学的可重复性危机(尤其是心理学研究),是时候解决这个问题了。
事实证明,2007 年的结果无法复制,至少在隐性自我观点方面是这样。
在一系列基于计算机的词语联想和自尊测试中,自恋得分高的参与者并没有表现出对自己的地位、智力和成功能力等有利的内隐自我看法的关联。
“我们的研究结果并没有支持自恋者在代理领域拥有积极的内隐自我观点的说法,”作者写道。
“我们的复制研究结果支持了零假设,并表明自恋者实际上在代理领域拥有中立的而不是积极的内隐自我观点。”
正如研究人员指出的,他们的研究结果与坎贝尔 2007 年的结果至少在一个方面是一致的——这里没有任何东西可以支持“面具”模型,因为新数据“不要为自恋者“内心深处”(即含蓄地)不喜欢自己的观点提供任何支持。”
但遗憾的是,至于更多地了解自恋者内心情感生活的根源,我们并没有更明智。
这些已经不是第一次了令人困惑的心理特征让我们感到惊讶,我们确信这不会是最后一次。
研究结果报告于人格研究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