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看過狗撿東西,但貓也喜歡參與這個遊戲。儘管它們的狩獵和遊戲風格截然不同,但抓取似乎結合了這兩個物種的掠奪行為和社會行為元素。
儘管貓和狗的馴化歷史和自然行為有很大不同,但它們有許多相似之處。這兩個物種都是掠食者,與人類生活密切,並且能夠與我們一起享受豐富的社會經驗。
在我們的新發表的研究,我們發現,在我們的調查數據中,超過 40% 的貓玩過取物遊戲,而狗的比例則接近 80%。
我們也概述了抓取的幾個可能原因,包括玩耍、馴化過程中的選擇和學習效果。
研究不足
我們的研究小組英國研究人員在 2023 年發表了一項研究,該研究探討了一些貓抓取食物的主要特徵。科學家們對 924 名會撿東西的貓主人進行了調查,他們發現貓會撿起各種各樣的物品,從寵物玩具、紙團到鋼筆、瓶蓋甚至鞋子。
也許最有趣的是,貓通常沒有接受過取東西的訓練——它們自發性地做出這種行為。貓也更喜歡成為第一個開始撿東西遊戲的人,當它們給人類帶來玩具時,貓更有可能玩,而不是人類扔玩具。
在這項研究之前,貓的抓取行為並未受到科學界的太多關注。但由於這篇評論只調查了那些會帶東西的貓的主人,所以無法將這些動物與不帶東西的貓進行比較。我們想知道這些貓本身是否有某種特質,使得某些貓比其他貓更有可能去取東西。
那麼狗呢?抓取是其中之一狗和人之間最常見的遊戲形式。許多狗是專門為協助人類狩獵而飼養和選擇的呼叫獵物。我們期望找到大量關於狗的抓取行為的研究,但我們發現在狗的行為研究中很少涉及這個問題。
毛毛,接球吧!
為了幫助填補這一空白,我們的團隊與賓州大學研究員詹姆斯‧瑟佩爾,他開發了兩種基於調查的工具來評估狗和貓的行為。
調查包括有關每種動物的品種、年齡和生活環境的基本問題,然後是有關其行為的數十個問題,包括捕食行為、與人類的社交能力、活動水平和恐懼程度等特徵。兩項調查還包括有關取得的問題。
利用這些調查結果,我們分析了數千名貓狗主人的數據,以探討抓取行為的普遍性以及貓或狗及其環境的哪些特徵可能會預測抓取行為。
我們發現貓的抓取行為比我們預期的要普遍得多。超過 40% 的貓主人養的貓「有時、通常或總是」被抱走。為了進行比較,我們也提供了狗狗抓取行為發生率的首次估計。據報道,數據中近 78% 的狗都會撿東西。
有趣的是,在這兩個物種中,雄性都與取食次數的增加有關。隨著年齡的增長和健康問題,貓或狗成為拾物者的可能性就會降低。對於這兩個物種來說,與狗同住一個家也使得調查中代表的動物不太可能取到東西。
品種也存在差異,尤其是狗之間。以對人類指令反應靈敏並對玩具感興趣而聞名的品種,例如德國牧羊犬,黃金獵犬和拉布拉多尋回犬,是最有可能獲得的品種之一。相較之下,獵犬和家畜護衛犬是最不可能取回的動物。
無論品種如何,取食與狗的可訓練性相關,這表明早期選擇狗作為人類助手的潛在重要性,早在我們開始培育狗狗品種之前。
貓的品種比狗少得多,而且與狗相比,我們研究中的純種貓也更少。儘管如此,我們也發現了貓之間的品種差異。暹羅,東奇尼塞,緬甸語和孟加拉虎是最有可能被抓到的貓。
取東西與活動量相關:更有可能奔跑、跳躍、接觸家中新物品以及主動與主人玩耍的貓也更有可能取東西。
從打獵到玩接球
抓取行為的根源在於兩個物種的狩獵行為。貓被稱為潛行獵人,這意味著它們會偷偷接近獵物並趁機突襲。狗被認為是追逐掠食者更遠距離追逐獵物。
品種的發展改變了狗典型的捕食行為順序,如下所示:東方、眼睛、跟踪、追逐、抓咬、殺咬。
那些為了誇張或增加「追逐和/或抓咬」行為而培育的狗品種——例如指示犬和尋回犬——更有可能去取東西,而不太可能完成捕食序列和「殺咬」。
但貓和狗都會把獵物帶離捕殺地點,這也可以部分解釋為什麼會出現諸如取物之類的行為。
儘管貓通常被認為是獨立和冷漠的,但最近的研究發現貓可以表現出對人類的依戀,從人類那裡獲取社交線索甚至辨識主人的聲音。
我們希望我們的研究進一步鼓勵人們了解貓能夠與人類建立良好的關係,特別是當這些受歡迎的寵物得到良好的社交並提供豐富和安全的環境時。包括拿東西,如果你的貓願意的話。
儘管狗和貓之間存在著許多差異,但我們認為它們在相似的行為上趨同——取物,這一點很有趣。取物也凸顯了人與動物關係的影響。人類顯然在抓取行為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即使狗和貓只是將我們視為讓玩具移動的東西,以便它們可以追逐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