癡呆症患者的生活方式體驗世界可以隨著疾病的進展而改變。他們對現實或時間地點的感覺可能會被扭曲,這可能會導致煩躁和痛苦。
支持人們經歷觀念和行為變化的最佳方法之一是管理他們的環境。這可以帶來深遠的好處,包括減少鎮靜劑的需要。
其中一個策略是使用娃娃作為安慰。
什麼是「娃娃療法」?
更恰當地稱為“兒童代表”,栩栩如生的娃娃(也稱為共情娃娃)可以為一些癡呆症患者提供安慰。
回憶來自遙遠的過去通常比癡呆症中最近發生的事件更為突出。這意味著對於失智症患者來說,過去為人父母和照顧幼兒的經驗可能比現在更「真實」。
幻覺或妄想當人們聽到嬰兒哭聲或擔心失去嬰兒時,也可能會發生這種情況。
提供洋娃娃可以是一種減少痛苦的實際方法,同時又不會影響癡呆症患者的經驗。
有些人相信這個娃娃是真的
最近的一個案例涉及一位老年護理護士虐待一名癡呆症患者的治療娃娃強調了在這一領域為護理人員提供適當培訓和支援的重要性。
對於那些確實迷戀治療娃娃的人來說,他們會將娃娃視為真正需要照顧的嬰兒,因此如果娃娃處理不當,他們可能會產生深刻的情緒反應。
重要的是要接受癡呆症患者的指導,只有當患者自己認為情況確實如此時,才表現得像真正的嬰兒一樣。
關於它們的用途,證據顯示了什麼?
有證據表明使用同理心娃娃可能會有所幫助減少煩躁和焦慮和提高整體生活品質患有癡呆症的人。
兒童代表療法屬於癡呆症照護的非藥物方法。更具體地說,對玩偶的附件可以作為一種形式回憶療法,其中涉及使用提示重新連接過去的經驗。
與玩偶互動也可以作為一種形式感官刺激,癡呆症患者可以透過觸摸和握住娃娃來獲得安慰。感官刺激可能支持情緒健康並幫助溝通。
然而,並非所有失智症患者都會對同理心娃娃做出反應。
這治療娃娃的推出需要結合仔細觀察和考慮該人的背景來完成。
對於那些以前沒有照顧過孩子或可能經歷過產傷或失去孩子的人來說,同理心娃娃可能不合適或效果較差。
接受癡呆症患者以及他們對娃娃的反應的指導。
有缺點嗎?
該方法有引起了一些爭議。有人認為,兒童代表療法會使癡呆症患者“嬰兒化”,並可能增加負面恥辱感。
此外,這種依戀可能變得如此強烈,以至於癡呆症患者會如果別人撿起娃娃就會感到不安。這可能會在孫輩在場或清潔娃娃時造成一些困難。
引入兒童代表療法可能還需要額外的員工培訓和時間。然而,非藥物幹預措施(例如兒童代表)已被證明是有效的性價比高。
機器人會成為未來嗎?
雖然機器人已被證明在癡呆症護理中可行且可接受,關於它們的好處仍然存在一些爭議。
雖然一些研究表明正面成果,包括減少躁動,其他人表明沒有改善癡呆症患者的認知、行為或生活品質。
進展也被用來幫助支持癡呆症患者和通知社區。
維芙和朋友們例如,人工智慧伴侶出現在螢幕上,可以與癡呆症患者即時互動。 AI 角色 Viv 患有癡呆症,是與患有癡呆症的女性共同創造的,使用了她們的言語、見解和經歷的逐字腳本。雖然 Viv 可以分享她患有癡呆症的經歷,但她也可以被編程為談論共同的興趣,例如園藝。
這些伴侶目前正在一些住宅老年護理機構進行試驗,以幫助人們了解癡呆症的生活經驗。
你該如何回應你所愛的人的同理心娃娃?
雖然兒童代表可以成為癡呆症護理的有用輔助手段,但它需要敏感並適當考慮患者的需求。
癡呆症患者可能不會以同樣的方式看待社群世界作為一個沒有癡呆症的人。但患有癡呆症的人不是孩子,永遠不應該被當作孩子來對待。
確保所有家人、朋友和護理人員獲悉同理心娃娃的附件幫助避免因處理娃娃不當而無意中造成痛苦。
如果使用互動式娃娃,請確保手邊有備用電池。
最後,重要的是隨著時間的推移重新評估依戀,因為人們對同理心娃娃的反應可能會改變。
尼基安妮威爾遜, 博士後研究員, 澳洲神經科學研究所 (NeuRA),新南威爾斯大學 悉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