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氣候正搖搖欲墜,沒有人知道它會走向何方。
地球氣候系統的一個新模型表明,如果全球暖化超過《巴黎協定》的主要目標,它可能會引發一系列的轉折點,而從這些轉折點將變得非常困難,如果不是不可能的話,返回。
按照目前的氣候軌跡,到 2300 年超過四個臨界點之一的風險可能達到 45%。
這些發現是在氣候危機的關鍵時刻得出的。
去年,第一次全年 365 氣溫均超過工業化前水準 1°C,使地球不舒服的接近超過《巴黎協定》規定的比工業化前水準升溫 1.5°C 的門檻。
部分專家思考我們未來幾年的決定將實現或破壞這一目標。其他的爭論幾年前我們就超越了它。
目前的研究由德國波茨坦大學的氣候科學家 Tessa Möller 和 Annika Ernest Högner 領導。
它調查了四個可能的「不歸路」點——當氣候系統的某些部分達到臨界閾值時,會導致更嚴重和迅速的氣候變遷。氣候變遷。
其中包括倒塌的大西洋的主要海流系統、亞馬遜雨林、格陵蘭冰蓋和南極西部冰蓋。
專家近日警告大西洋洋流系統最快可能在 2050 年崩潰。
更重要的是,格陵蘭島冰蓋融化令人不安附近達到了無法回頭的地步——如果還沒有的話已經。
像亞馬遜雨林這樣的生物圈系統也可以轉移以災難性的方式破壞氣候系統。一些科學家認為,雨林排放的碳已經超過了吸收的碳,這不僅沒有緩解全球暖化,反而加劇了全球暖化。
僅超過這些閾值之一的機率被定義為「傾倒風險」。
研究的作者表示:“我們發現,溫度超過 1.5°C 時,每升高 0.1°C,2300 年前的傾覆風險就會增加,並且峰值升溫超過 2.0°C 時,傾覆風險會急劇增加。”得出結論。
雖然這些預測是針對遙遠的未來,但我們現在所做的事情將決定我們的路線。研究結果強調了遵守《巴黎協定》並將升溫幅度控制在遠低於 2°C 的重要性,即使 1.5°C 的目標已被超越。
如果全球氣溫超過 1.5°C 閾值,即使是暫時的,也可能無法回頭。
就像骨牌一樣,一個下降的臨界點可能會引發另一個臨界點的下降,目前尚不清楚各個閾值是否可以逆轉或減緩。
Möller、Högner 和他們的團隊使用考慮到這種複雜性的概念模型,評估了短期(到 2100 年)、中期(到 2300 年)和長期(50,000 年後)傾覆風險的威脅。
模型顯示,以全球目前的暖化速度,到 2300 年,傾覆風險可能達到 45%,長期來看,這項風險可能會增加近一倍,達到 76%。
這也只考慮了四個臨界點。
儘管作者承認當前的氣候模型存在“相當大的不確定性”,但科學家們繼續嘗試預測如果世界超出我們的氣候目標會發生什麼仍然至關重要。
「超調的短暫性可能會提供一個機會之窗,透過快速乾預來抵消人為排放,並在傾斜被鎖定之前穩定冰蓋,」解釋國際研究團隊。
該團隊表示,到 2100 年實現溫室氣體淨零排放對於“從長遠來看最大限度地減少傾倒風險至關重要”添加。
我們星球氣候系統的穩定性受到威脅。
該研究發表於自然通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