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00 萬年前的一個非常糟糕的一天,一個山體大小的物體從太空撞擊地球,引發了一系列災難,消滅了地球上四分之三的物種,包括非鳥類。
在尤卡坦半島和墨西哥灣發現了 125 英里寬(200 公里)隕石坑的埋藏遺跡。長期以來,科學家一直認為,最初的高溫脈衝之後是毀滅性的全球冬季。
此後,隨著大氣中二氧化碳的激增,地球變成了溫室。
一項新研究週四發表在雜誌上科學已經提供了確鑿的數據來支持全球暖化的假說,它可能會對我們今天所處的世界產生令人不安的影響。
的影響研究人員得出結論,這次撞擊以尤卡坦半島的一個小鎮命名,使亞熱帶海洋的平均氣溫升高了 5 攝氏度(9 華氏度),並且這種升溫持續了 10 萬年。
該研究的第一作者、密蘇里大學古生物學家肯·麥克勞德解釋說:“這是兩極和熱帶大片地區的鱷魚,無法在陸地上居住。”
研究表明,即使是相對短暫的二氧化碳脈衝也會產生持久的影響。鑑於許多國家大量溫室氣體排放,導致大氣中二氧化碳含量激增以及相關的全球暖化,這一點在今天具有重要意義。
麥克勞德說:“我們的發現的連鎖效應是,二氧化碳負荷可能只發生了十年,而溫室變暖持續了十萬年。”
「即使我們今天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回到 1850 年的水平,我們也將被鎖定在 10 萬年的時間內地球對我們已經排放的二氧化碳做出反應。”
這項研究的基礎是從突尼斯一處名為 El Kef 的露頭中取回的魚類殘骸——骨頭、牙齒、鱗片。
這是一個著名的遺址,其地質構造具有白堊紀末期(當時恐龍在地球上漫步)和古近紀初期的沉積層。
現在科學家稱之為 K/Pg 邊界。
佩奇·昆頓 (Page Quinton) 說,魚殘骸可以作為一種溫度計。
沙子大小的魚碎片含有氧同位素-具有不同中子數量和原子量的原子。
水溫會影響這些同位素的相對豐度。昆頓說,當碎片顯示同位素比率發生變化時,就表示溫度發生了變化。
她說,四年前對埃爾凱夫的一些樣本進行的初步調查產生了「哇」的時刻,清楚地表明了長期的全球暖化。
隨後,研究人員獲得了更多樣本,並繼續仔細檢查這些碎片,最初檢測到的模式隨著時間的推移仍然存在。
「我們提供了第一個經驗證據,證明撞擊後確實出現了變暖,」她指出。
看來恐龍和地球上的大部分生命是在三重打擊中滅絕的,也可能是四重打擊中滅絕的,這取決於你如何計算。
首先是衝擊本身,包括衝擊波和海嘯。麥克勞德說,在接下來的幾分鐘和幾小時內,碎片落回大氣層產生的摩擦熱量非常強烈,以至於「天空變成了一個烤箱」。
全球範圍內爆發野火。
隨後,由於高層大氣中的硫酸鹽、灰塵和煙灰阻擋了太陽的光線,出現了多年的寒冷和黑暗。
「前六個月,幾乎停電,」美國太空總署行星科學家阿德里亞娜·奧坎波(Adriana Ocampo)說,她沒有參與這項新研究。
她說,如果沒有地球廣闊的海洋中保留的溫暖,“我們的星球就會結冰。”
麥克勞德描繪了一幅淒涼的景象:「任何沒有被熱脈衝殺死的生物,都可能不得不面對多年很少(如果有的話)的植被,以及任何倖存下來的東西,然後必須在相當惡劣的溫室條件下生存10 萬年。
這是一個有爭議的科學領域,這篇新論文很快就遭到了普林斯頓大學地質學家格塔·凱勒(Gerta Keller)的反對,她長期以來一直認為,白堊紀末期的大規模滅絕是由印度的火山活動引發的-大量的玄武岩熔岩形成了巨大的地質災害。
凱勒在研究報告發表前閱讀了該研究報告,她表示,她對埃爾克夫地層及其沉積速率的解釋表明,溫室變暖的時間要長得多,約為 50 萬年。
她說,這不可能是由一次二氧化碳注入造成的,例如希克蘇魯伯撞擊事件,但與曠日持久的火山時代一致。
伯克利地質年代學中心的地質學家保羅·雷恩 (Paul Renne) 認為,希克蘇魯伯撞擊產生的衝擊波可能加劇了德干地盾火山活動,在一封電子郵件中說:“最不尋常的是,作者甚至沒有提到火山活動。這真的很奇怪。”
但史密森尼國家自然歷史博物館的研究地質學家布萊恩胡貝爾表示,這份新報告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這是一項非常嚴格的研究,它告訴我們一個關於二氧化碳壽命的非常重要的故事,」他說。
“我們的教訓是關於未來的變暖,以及以我們現在的速度燃燒化石燃料對大氣造成的影響。”
2018 ©華盛頓郵報
本文原刊於華盛頓郵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