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隔幾年,政府間專門委員會(政府間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 聯合國氣候科學機構? 撰寫一份關於氣候危機狀況的重要報告。
無論你如何切片,最新IPCC報告告訴世界它已經知道的事? 並增加了更大的緊迫性。
就像最後兩個一樣2014年和2018年, 這最近的 IPCC 報告文中沒有直接說明這一點,但你可以從數字中清楚地推斷出,將升溫限制在 1.5°C 的可能性很大嗎? 2015年的目標巴黎協定? 全球排放量需要在 2025 年左右達到峰值,然後迅速降至零。
我們花了 11 年的時間來達到這個頂峰並扭轉局面。 現在我們有四個。
該報告列出了未來幾十年排放可能採取的五種不同途徑,以及不同的「氣候未來」。 排放量盡可能快速下降的路徑使我們將升溫限制在 1.5°C 的可能性略小於 50%。
在這種情況下,隨著時間的推移,世界必須將溫室氣體排放總量限制在相當於 500 十億噸二氧化碳 (CO2) 左右。
報告顯示,目前全球每年排放量約 40 十億噸(而且還在增加)。 以目前的水平計算,還剩下大約 12.5 年的排放時間。 因此,如果世界到 2050 年實現零排放,那麼在此之前每年的平均排放量不得高於 2021 年排放量的 40%。
從理論上講,讓排放量達到高峰然後開始下降趨勢相當簡單。 電力、建築和運輸等行業可以做出一些重大改變,這些行業排放大量,並且有現成的替代品。 這些包括:
-
禁止新的化石燃料基礎設施。 沒有新的燃煤電廠, 沒有新的油和氣運營,並且沒有機場擴建。 從本質上講,世界可以同意化石燃料不擴散條約。
-
現有燃煤電廠可快速被替換可再生能源,如風電場。
-
可以在以下方面做出根本性的改進:建築物的能源效率。
-
建築物中可以淘汰天然氣,取而代之的是使用天然氣的取暖和烹飪電。
-
地面交通可以透過轉向電動車(汽車、卡車、巴士、火車)以及從汽車轉向自行車、步行和公共交通來實現脫碳。
在10年內實現這一切在技術上是可能的。 但存在一些重大障礙,這些障礙從根本上來說是政治性的。
有什麼耽擱呢?
化石燃料公司繼續戰鬥為了防止採取威脅其獲利能力的行動,遊說政府削弱立法並保護他們的補貼。
他們在足夠多的國家獲得了足夠的支持? 思考澳洲,波蘭,俄羅斯, 和沙烏地阿拉伯? 還有足夠多的利益矛盾的國家?加拿大, 這荷蘭, 這我們, 和挪威? 阻止一系列論壇中的行動,如最新的G20峰會。
即使在氣候政策相對較強的國家,化石燃料工業的力量也會產生各種矛盾,如英國的持續支持用於北海石油和天然氣。
全球排放不平等仍然是一個需要解決的重要問題。 有排放量快速成長但在開發中國家穩定或緩慢下降大多數工業化國家的排放。
全球排放達到高峰意味著遏制排放成長中國和其他國家,美國、英國和德國的下降速度比全球平均快得多。 這其中的政治因素是微妙而複雜的。
接下來的問題是如何為這種快速轉變提供資金。 這需要動員對再生能源的投資,進行大量的建築節能和電氣化改造,並加快電動車基礎設施的建設。
它還需要為發展中國家的此類轉型提供大量全球融資。 但這筆錢該如何調動呢?
過去四十年的新自由主義共識有利於私人金融。 但將這項努力交給自由市場可能是不夠的。 化石燃料通常或更有利可圖儘管後者俱有成本競爭力,但仍高於再生能源。
可能有必要重振公共財政的概念,為低碳產業帶來足夠的投資。 隨著不同國家綠色新交易的出現,這種方法已經發生了一些轉變,但需要朝這個方向做出更大的推動。
當然,世界仍然被其他危機所困擾。 其中最明顯的是, 其中有氣候行動受到干擾在大多數國家,推遲新政策的宣布,將注意力集中在和經濟復甦。
克服 COVID-19 所需的投資水準已經呈現出一些機會但迄今為止的證據似乎顯示世界經濟正在反彈高碳成長。
同時,COVID-19 減輕了政治領袖應對氣候變遷採取行動的壓力。 組織抗議運動變得更困難? 學校罷工,滅絕叛亂? 在全球範圍內實施封鎖之前,這種情況就已經蓬勃發展。
COP26的重要性
IPCC 報告將用於為世界領導人在聯合國氣候談判(也稱為「聯合國氣候談判」)上的討論提供資訊。締約方會議第二十六屆會議,該會議將於 2021 年 11 月在格拉斯哥舉行。
顯然它可以做一些事情。 它是談判全球不平等問題的關鍵場所,例如富裕國家應如何補償貧窮國家,因為它們必須承受很大程度上不是由它們造成的危機。
自 1991 年談判開始以來,此類問題一直困擾著聯合國氣候進程。
其中一些承諾已經公佈,但跡象他們大幅加強全球行動的說法並不好。
到目前為止,儘管美國總統拜登的峰會4月份,毫無意義的是,主要國家正在成功地說服彼此改善其承諾,從而產生了2015年《巴黎協定》的那種勢頭。
然而,對 COP26 本身抱有太大期望,就會錯過導致排放量達到高峰和下降的關鍵行動點。 在《巴黎協定》中,這些都是國家政府。 大多數阻礙行動的衝突都發生在國家內部。
正是在這個層面上,人們必須集中大量注意力,以抵消化石燃料公司的影響,找到資助脫碳的新方法,並引導經濟從 COVID-19 復甦走向低碳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