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與涼爽的男性同行相比,女性更有可能遭受抑鬱和壓力。新的研究表明,性別差異可能存在生物學原因。
這項對大鼠進行的新研究發現,女性對重要的應激激素的低水平更敏感,並且比男性更敏感。研究人員說,由於大鼠確實具有一些相同的神經系統,因此大鼠研究可能對人類具有影響,儘管人類的壓力比囓齒動物更為複雜。
費城兒童醫院的行為神經科學家麗塔·瓦倫蒂諾(Rita Valentino)說,長期以來人們已經認識到,女性的抑鬱症,創傷後應激障礙和其他焦慮症的發生率更高。但是這種差異的基本生物學機制尚不清楚。
瓦倫蒂諾(Valentino)的研究重點是促腎上腺素釋放因子(CRF),這是人類和大鼠在脅迫反應中釋放的一種激素。 CRF是一種神經遞質,這意味著它有助於在腦細胞之間傳達信號。一些神經元“發送”了CRF信號,而另一些神經元包含接受它的受體。
瓦倫蒂諾和她的同事分析了大鼠的大腦當他們對游泳壓力測試做出反應時,旨在觸發CRF激素的釋放。
在雌性大鼠中,神經元的CRF受體比雄性大鼠更緊密地與激素結合,因此對CRF的反應更高。
同樣,在暴露於壓力之後,雄性大鼠在其腦細胞中具有自適應反應,稱為內在化。它們的細胞減少了CRF受體的數量,並且對激素的反應較低。在雌性大鼠中,這種適應沒有發生。
瓦倫蒂諾說:“這是一項動物研究,我們不能說人的生物學機制是相同的。”他補充說,其他機制在人類壓力反應中起作用,包括其他激素的作用。但是,“研究人員已經知道,與壓力有關的CRF調節被破壞精神疾病,因此這項研究可能與潛在的人類生物學有關。 ”她說。
瓦倫蒂諾說,此外,先前關於動物模型中應激障礙的許多研究僅使用了雄性囓齒動物,因此重要的性別差異可能未被發現。 “藥理學研究人員研究CRF拮抗劑作為藥物抑鬱症治療她說:“可能需要考慮到分子水平的性別差異。”
該研究的結果於6月17日在線發表在《分子精神病學》雜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