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21日,NASA2010年的Icebridge運動在南極洲飛行了最後的飛行,完成了年度冰點的任務。
Icebridge是一項為期六年的活動,旨在調查和監視地球的極地冰蓋,冰川和海冰以及它們如何應對氣候變化。科學家使用該任務的裝有儀器的DC-8飛越北極和南極,並測量極性冰,例如其厚度。
任務之所以開始,部分原因是ICES衛星的死亡,該衛星進行了各種測量南極冰。在2015年的下一個ICESAT啟動並運行之前,該任務將落在研究人員繼續進行測量的情況下。
總共今年的冰橋任務能夠利用其分配的飛行時間的84%進行10次飛行。研究團隊在空中花了115個小時的時間收集數據,並飛行了40,098海裡(74,261公里),這幾乎是地球上的幾乎兩次完整的旅行。
該任務的研究員邁克爾·斯圖林格(Michael Studinger)說:“我們收集了韋德爾(Weddell),貝林斯豪森(Bellingshausen)和阿蒙森(Amundsen)海的地標海冰數據集。” “我們現在已經通過在南[緯度]的86度(緯度)的弧線完成的所有弧線上飛行過,這是南極周圍所有的軌道軌道的拐點。”
該團隊面臨惡劣的天氣,這是一架需要更換零件和其他各種問題的飛機,但仍然能夠收集所需的數據。
任務科學定義團隊聯合領導者Kenneth Jezek說:“在南極洲的設備和天氣延遲是生活的事實,這總是很棘手。然而,冰橋現場團隊在解決技術問題方面表現出色,並在天氣良好時努力準備飛行。” “結果是另一個硬擊和非常有價值的數據集。”
自2009年10月和11月,他們飛行了最後一次飛行南極洲以來,研究小組記錄了一定的變化。
Studinger告訴OramazingPlanet:“對我來說,看到與去年相比,派恩島冰川上的冰面看起來如何。今年,我們在該地區有很多暴風雪的天氣惡劣。” “表面上的新鮮雪使表面比去年更光滑,並覆蓋了許多裂縫。”
松島冰川是一條大型冰河,沿著哈德遜山脈的南側向西北方流動到南極西部阿蒙森海的派恩島灣。縫隙是冰川中的深縫隙或裂縫。參與該項目的研究人員將在接下來的幾個月中分析數據,以確定南極的地表和海冰如何受到海洋溫度升高的影響。
傑澤克說:“我們才剛剛開始查看數據。”一些數據似乎顯示出底部的裂縫裂縫,這些裂縫可能高數百米,然後向上打開冰架的底部(漂浮在海面上),並充滿海水。傑澤克說:“他們已經激發了我們的胃口,以盡快挖掘完整的數據集。”
該團隊希望這些信息能夠為他們提供對未來幾年北極和南極的商店的更好理解。
Studinger說:“回去並年復一年地測量這些冰川,以便我們可以將信號與不尋常的年份和這些冰川和冰蓋對氣候變化的長期反應的信號區分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