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節食者常常難以減少損失的體重,而涉及小鼠的一項新研究提供了一種可能的解釋。研究人員說,節食可能會改變大腦對壓力的反應,以便下次節食者感到疲倦。
在這項研究中,以前被放置的小鼠飲食與沒有節食史的小鼠相比,吃的高脂食品要多。
飲食行為的改變可能至少部分是由於控制該基因的變化壓力反應研究人員說,養育習慣。
賓夕法尼亞大學和其他研究研究人員的特雷西·貝爾(Tracy Bale)說,從進化的角度來看,這些發現是有意義的。如果動物經歷了飢荒,它的大腦可以通過促進高脂食品的消費來改變動物免受卡路里的另一種嚴重損失的方式變化將是有利的。
但是在當今的環境中,高脂食品比比皆是,這種反應鼓勵了體重增加。
“這項研究突出了人類減肥者經常走的艱難道路,以達到和維持自己的體重損失目標,”得克薩斯大學西南醫學中心的內分泌學家杰弗裡·齊格曼(Jeffrey Zigman)博士說,他不參與研究。 “這也表明,節食期間壓力的管理可能是實現這些目標的關鍵。”
由於該研究是在小鼠中進行的,因此需要研究以確定發現是否也適用於人類。
研究人員在研究中限制了小鼠的食物攝入量,直到小鼠減輕了體重的10%至15%,這是飲食中典型的減少。
這些小鼠表現出較高的壓力激素皮質酮,表現出類似抑鬱症的行為,表明節食本身會引起情緒的改變。
小鼠的身體調節另一種應激激素的釋放方式,稱為皮質激素釋放因子,以及黑色素濃縮激素和甲甲蛋白,被認為可以控制飲食行為的激素。這些更改 - 稱為表觀遺傳變化並且不要改變基因的DNA序列,而要改變細胞讀取的序列的方式 - 即使允許動物恢復體重,也仍然存在。
一旦老鼠恢復了正常的體重,他們就會遭受一系列壓力的情況,包括被放置在黑暗中,在夜間聽到新的聲音,並看到捕食者。從未放在飲食上的一組對照小鼠也暴露於這些壓力源。
所有這些壓力都導致兩組動物後來出現高脂食物時會暴飲暴食。但是,節食的小鼠消耗了更多。
貝爾在一份聲明中說:“這些結果表明,節食不僅會增加壓力,從而使飲食更加困難,而且實際上可能會'重新編程'大腦如何應對未來的壓力和情感驅動力的食物。”
該研究發表在12月1日的《神經科學雜誌》上。
這個故事是由MyHealthNewsdaily提供的,這是LiveScience的姊妹網站。在Twitter上關注MyHealthNewsdaily的工作人員Rachael Rettner@rachael_mh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