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康乃爾大學研究人員的一項新研究顯示,印尼、馬來西亞和菲律賓等東南亞國家在全球人均膳食微塑膠攝取量排行榜上名列前茅,而中國、蒙古和英國則在呼吸微塑膠最多的國家排行榜單上名列前茅。
研究,發表4 月 24 日雜誌環境科學與技術,建立在現有資料模型的基礎上估計有多少微塑膠由於未經處理的塑膠碎片降解並擴散到環境中,人類不知不覺地吃掉和吸入了食物。
為了更全面地估計人類消費康乃爾大學的研究考慮了每個國家的飲食習慣、食品加工技術、年齡結構和呼吸頻率——所有這些因素都會導致每個國家的居民消費微塑膠的方式存在差異。
能源系統工程系 Roxanne E. 和 Michael J. Zak 教授 Yu Fengqi 與博士生共同撰寫了這項研究,他表示:「國家一級微塑膠的使用量是塑膠污染和公共健康風險的關鍵指標。」項昭。 “全面的全球測繪通過加強水質控制和有效的廢物回收來支持當地的污染緩解工作。”
該研究透過彙編主要食物類別(如水果、蔬菜、蛋白質、穀物、乳製品、飲料、糖、鹽和香料)中微塑膠濃度的數據來評估飲食吸收。 這些模型還使用詳細說明不同國家消耗這些食品的數量的數據。 例如,印尼和美國的人均食鹽消費量大致相當,但印尼食鹽中的微塑膠濃度卻高出約 100 倍。
總體而言,研究發現印尼人每月吃掉約 15 克微塑料,比其他國家都多,其中大部分塑料顆粒來自海鮮等水生來源。 從 1990 年到 2018 年(模型使用的日期範圍),每日微塑膠消耗量增加了 59 倍。 美國膳食中微塑膠的攝取量估計約為每月 2.4 克,而巴拉圭最低,為 0.85 克。

空氣中的微塑膠濃度、年齡人口統計和人類呼吸速率的數據被用來計算吸入的微塑膠。 中國和蒙古的居民位居榜首,每月吸入超過 280 萬顆粒物。 美國居民每月吸入約 30 萬個粒狀物。 只有地中海及附近地區的居民呼吸量較少,西班牙、葡萄牙和匈牙利等國家每月呼吸約 60,000 至 240,000 個顆粒物。
「發展中經濟體,特別是東亞和南亞的工業化導致塑膠材料消耗、廢物產生和人類微塑膠吸收增加。相反,工業化國家正在經歷相反的趨勢,得到更多經濟資源的支持,以減少和消除免費塑膠碎片,」康奈爾阿特金森永續發展中心的高級研究員尤說。
您補充說,這項研究可以為針對當地經濟和工業環境量身定制的減少微塑膠吸收的策略提供信息,但此類努力需要國際合作,例如已開發國家為推動廢棄物減量策略提供的技術支援。
根據這項研究,水生塑膠碎片減少 90% 可能會導致微塑膠暴露量大幅減少,在已開發國家可能減少高達 51%,在高度工業化地區可能減少 49%。
這項研究是在 4 月 23 日至 29 日舉行的聯合國塑膠條約國際委員會會議之後發表的,該條約是一項具有法律約束力的協議,將圍繞塑膠條約制定全球規則。塑膠生產和處置。 該協議預計將於今年稍後敲定,重點是國際合作以減少海洋環境中的微塑膠。
「清潔全球地表水系統是一場馬拉鬆比賽,受到當地工業和社會經濟環境的影響,」趙說。 「然而,我們精確定位水生微塑膠熱點的全球地圖可以開啟這一旅程,而且我們的研究強調,解決微塑膠的吸收需要採取多方面的方法,包括永續包裝解決方案、執行嚴格的廢棄物管理法規和先進的水處理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