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報道,2022 年9 月北溪管道遭到破壞,不僅加劇了地緣政治緊張局勢,還引發了前所未有的環境事件,單次人為事件向大氣和周圍水域釋放了有史以來最大量的甲烷(465,000噸)。
2022 年 9 月,在波羅的海下從俄羅斯向德國輸送天然氣的北溪管道遭到嚴重破壞。丹麥博恩霍爾姆島附近,引起一股氣體上升到海面。
儘管這次襲擊與俄羅斯-烏克蘭戰爭的更廣泛影響有關,但襲擊背後的罪魁禍首尚未確定。據報道,德國將於 2024 年發布逮捕證一名烏克蘭國民與該事件有關,但烏克蘭政府已被拒絕任何參與。
海洋之聲基金會迅速將一架水下無人機(稱為滑翔機)部署到洩漏禁區外的區域。爆炸發生後三個月內繼續監測情況,並觀察周圍水域溶解甲烷的程度。
繪製波羅的海南部甲烷最大濃度的地圖。
圖片來源:Martin Mohrmann/VOTO
「為了獲得最可靠的估計,我們將滑翔機的觀測結果與德國研究所 IOW 的同事從渡輪收集的表面觀測結果結合起來。哥德堡大學海洋學家巴斯蒂安‧奎斯特 (Bastien Queste) 在一份報告中說:陳述。
奎斯特說:“所有這些都讓我們充滿信心,我們對波羅的海的甲烷如何跨越時間和空間的傳播有了很好的了解。”
儘管大量氣體被海洋吸收,但大部分氣體最終進入了地球大氣層。爆炸發生後,水中溶解的甲烷含量有時會比平常高出 1,000 倍。總體而言,波羅的海 14% 的區域集中了至少比平均自然高五倍。
研究人員也發現洋流將溶解的甲烷輸送到波羅的海的23個海洋保護區。然而,對周圍海洋生態系統的影響尚不清楚,尤其是因為以前從未見過如此規模的事件。
「誠實的答案是,我們不知道甲烷濃度增加對生態系統的長期影響。幸運的是,甲烷的毒性並不大,但先前還沒有發生過如此規模的事件。儘管低濃度的甲烷無害,但長期高濃度會造成什麼後果尚不清楚,」海洋之聲研究員馬丁·莫爾曼(Martin Mohrmann)告訴 IFLScience。
研究人員表示,有一件事是明確的:必須重新評估水下天然氣管道的安全性,特別是在當今日益不確定的世界中,像這樣的不尋常事件經常發生。。
「我認為必須重新評估北溪管道等天然氣管道的風險評估。北溪風險評估(2009 年)指出,氣體洩漏的機率約為 20,000 年一次,而天然氣在水中的溶解度可以忽略不計。兩者現在都值得懷疑,」莫爾曼補充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