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看人類和海豚聯手進行互惠互利的捕撈
人類與野生動物的互動很少是互惠互利的,但科學家必須研究一個例外。
在巴西拉古納附近,寬吻海豚與人類透過手撒漁網結成了罕見的聯盟,據信這項聯盟已經持續了 140 年。 一項研究證實,這種合作對哺乳動物雙方都有利,但外部力量正在破壞使其成為可能的條件。
鯔魚大群(穆吉爾·麗莎)沿著南美洲東海岸遷徙,為人類和海豚提供重要的食物來源。 在拉古納,海豚將魚趕到岸邊,讓站在河口的漁民撒下的網子捕獲它們。 為了知道捕捉鯔魚的最佳時間,當地居民會留意海豚,並隨著海豚的潛水及時撒網。
對漁民的好處是顯而易見的,但達米恩法林博士澳洲國立大學的研究人員想知道海豚從這種安排中得到了什麼(如果有的話)。 在一篇新論文中,法林和合著者回答了這個問題,並量化了對人類的好處。 鑑於鯔魚數量正在下降,作者也探討瞭如何最好地保持這種不尋常的合作。
透過無人機和水下影像的結合,研究團隊證實海豚會進行更長的潛水以進入網下,捕捉可能在開放水域逃脫的魚類。 法林告訴《IFLScience》,成年海豚通常體型太大,或許經驗也太豐富,因此無法被網捕獲,但年輕的海豚有時卻會被捕獲。 然而,珍惜與海豚關係的漁民會釋放以這種方式捕獲的幼崽。 相比之下,海豚可以離岸較遠的工業漁民。
作者訪談的五分之三的漁民表示,當海豚從網中「拉出一兩條鯔魚」時,他們能夠感覺到。 然而,這是他們樂意付出的代價,因為在與海豚協調選角時,他們有更大的機會趕上學校。
並非所有當地海豚都與人類合作; 作者發現,在研究期間,經常或偶爾與人類合作的海豚比不與人類合作的海豚的生存率高出 13%。
法林向 IFLScience 承認,鑑於明顯的好處,作者不知道為什麼該地區的一些海豚不與人類合作。 「一個假設是海豚會競爭進入這些地點,」法林說。 如果是這樣,那些失敗的人可能會被迫自己去狩獵。 “或者,”法林補充道,“可能並不是所有人都知道如何做到這一點。” 如何用網捕魚的知識可能會從母親傳給孩子,就像一些澳洲鯊魚灣的海豚。
拉古納並不是世界上唯一發生這種合作狩獵的地方。 同一個團隊熱衷於研究它在印度喀拉拉邦的運作方式,西非和緬甸也有關於海豚與人類聯盟的報告。 一個非常相似的帳戶來自 19th據報道,莫頓灣的澳洲原住民將一些捕獲的魚交給海豚,海豚將魚趕到岸邊。
值得注意的是,法林告訴 IFLScience,「在所有這些情況下,獵物都是同一種魚,即鯔魚。 所以鯔魚學校是如何讓這一切成為可能的。
部分解釋在於鯔魚靠近陸地游泳並在河口產卵,因此海豚只能將它們驅趕一小段距離。 此外,法林告訴 IFLScience,“鯔魚在高密度魚群中游泳,捕捉它們很有利可圖,但對海豚來說也很困難。” 當學校被捕獲時,資源豐富意味著每個人都可以分享。
這種豐富性受到鯔魚數量減少的威脅,拉古納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也可能隨之消失。 過度捕撈——不是由海豚/人類團隊進行,而是由工業化漁業進行——正在大幅減少鯔魚的數量,可能會讓事情變得更糟。
法林指出,這與人類/鯨豚合作最引人注目的例子有相似之處,澳大莉亞伊甸園海岸的虎鯨,成群的鬚鯨朝向捕鯨者。 捕鯨者會用魚叉捕鯨,但將它們留在海上幾天,這樣虎鯨就可以在人類打撈鯨魚屍體以獲取石油之前吃掉鯨魚的舌頭等精選部分。 儘管存在差異,「重要的是存在著如此豐富的資源,足以滿足每個人的需要,」法林告訴 IFLScience。
該研究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