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可憐的恐龍,出生得太早,無法獲得布魯斯威利斯的幫助。
圖片來源:Jurik Peter/Shutterstock.com
1978 年,地球物理學家格倫·彭菲爾德 (Glen Penfield) 在為墨西哥石油公司 Pemex 工作時,在仔細研究墨西哥灣磁力勘測圖時注意到了一系列不尋常的特徵。對他來說,他在地圖上看到的一個特殊的半圓弧暗示著一個撞擊坑。
他並不知道這一點,但該公司的另一名員工發現了類似的暗示性證據撞擊事件同時查看該區域的重力圖。
儘管您可能認為地球上的重力是均勻的,但事實並非如此。這是因為行星的質量並不像實心橡膠球那樣均勻分佈。相反,我們有山脈和戰壕,以及大量其他物體和神秘的結構遠低於我們的腳,並在赤道處凸出,導致整個表面的重力發生變化。
我們知道地球上的重力是不同的。然而,有些區域的重力與我們預期的不同,這稱為重力場。重力異常。在墨西哥灣看到的那顆相當大,它一定是由殺死恐龍的撞擊造成的。
1980年,第一紙暗示小行星殺死了恐龍的說法以令人愉悅的戲劇性標題“白堊紀第三次滅絕的外星原因”出現。該論文認為,在滅絕前後形成的岩石樣本中,稀有元素銥的含量增加了 160 倍,這些樣本是從太空沉積到那裡的。
研究小組在論文中提出:「一顆穿越地球的大型小行星的撞擊會將其質量的大約60 倍以碎石形式噴射到大氣中;其中一小部分塵埃將在平流層中停留數年,並分佈到世界各地。 “由此產生的黑暗會抑制光合作用,預期的生物學後果與古生物學記錄中觀察到的滅絕非常接近。”
雖然讀起來很有趣,案例也很引人注目,但它還是缺少一些東西;一個撞擊坑。又過了 10 年,彭菲爾德才對希克蘇魯伯隕石坑的樣本進行了研究。當他這麼做的時候,他發現了一個數額異常大衝擊石英以及衝擊熔體球粒。
進一步的研究以及磁力和重力數據證實該地點是撞擊事件,以附近的希克蘇魯布普韋布洛命名。在這個異常大的撞擊坑得到證實後,不久之後,該事件就與恐龍的滅絕聯繫在一起並確定了其年代。
「大約 6500 萬年前,在白堊紀(中生代最後一個地質時期)和第三紀的交界處,一顆巨大的小行星以超過每秒 25 公里(每小時 56,000 英里)的速度衝出太空。並在尤卡坦平台的頂端撞擊了地球,”美國太空總署解釋這顆小行星釋放出的能量相當於世界核武能量的一萬倍,並揚起灰塵和碎片,正如早期論文所假設的那樣。
「它蒸發、融化並粉碎了海水以及由碳酸鹽和硫酸鹽組成的尤卡坦半島目標岩石。結果,形成了一個直徑約 200 公里(124 英里)的隕石坑。”
對於恐龍的滅絕還有其他的解釋:火山活動,它可能發揮了一定作用,但撞擊事件是大多數科學家青睞的主要假設,由此導致的地球氣候變遷對大規模滅絕做出了重大貢獻。
然而,一項研究表明,地球有很長一段時間(數千萬年)的黴運,而另一項研究則表明地球的運氣不佳。重大影響1000萬年後發生的事件可能會使地球變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