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奇怪的大氣事件匯合產生了有史以來測量到的最大的臭氧空洞北極上空。
強大的極地渦旋將特別寒冷的空氣困在北極上方的大氣中,使得高空雲在平流層中形成,臭氧層也位於平流層中。在這些雲層中,大氣中含量很高的氯氟碳化合物和氫氯氟碳化合物(用作冷媒的氣體)與來自太陽的紫外線發生反應,釋放出氯和溴原子,進而與臭氧反應並消耗臭氧。
這樣的條件是在南極洲更常見,導致南半球更頻繁、更大的臭氧空洞(序號:12/14/16)。
臭氧層位於平流層,即離地面約 10 至 50 公里的大氣層,它保護地球上的生命免受太陽紫外線輻射。在南半球的春季,多達 70% 的臭氧會消失;在一些地方,臭氧濃度降至零。
在北半球的春季,北極臭氧層也傾向於變薄。但北極冬季的平均氣溫通常比南方極高,因此寒冷的空氣團在極地周圍滯留一個月或更長時間,讓這些氣體有時間侵蝕臭氧,這是不尋常的。
然而,2011 年 4 月,北極臭氧層變薄約 40%,創造新紀錄(序號:11/10/3)。今年的消耗,目前面積不足100萬平方公里總部位於巴黎的歐洲太空總署的研究人員表示,已經超越了這項紀錄。
研究人員指出,在北極,北半球冬季結束後,太陽剛開始露出地平線,因此薄弱的臭氧層尚未對人類健康構成強烈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