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大的超廣角感測器、從 26 毫米到 24 毫米的移動以及主模組的 48 Mpix 帶來的收益是值得歡迎的。但 iPhone 14 Pro 在變焦能力和光學特性方面仍然非常保守,缺乏衝擊力。
自從蘋果公司成為我們的第一家公司以來已經有好幾年了照片中排名前 10 名的智慧型手機。但美國手機仍有一個優勢:始終穩居前五名。它們與其他區域一樣:堅實而高效。與 Android 世界的玩家不同,蘋果的技術進步總是經過衡量、權衡和謹慎的——而且,說實話,這也非常令人沮喪。這家庫比蒂諾巨頭從來都不是處於創新者的位置,而是處於精煉者的策略上。然而,憑藉數百億美元的資金,蘋果可以比其他公司走得更遠。但更喜歡扮演業界最保守的演員。
秉承這一謹慎態度,這家加州公司花了幾年時間才放棄其神聖的 12 Mpix 感測器,轉而採用新的 48 Mpix 型號。始終產生 12 Mpix 影像的感應器(除非以 RAW 格式拍攝)。但由於額外的微觀細節和數位雜訊的顯著減少,過採樣提高了影像品質。
iPhone 14 Pro 仍然由三個相機模組組成,與上一代相比,並沒有提供任何立即可察覺的物理變化(看起來已經與上一代非常相似!)。如果您想完整地了解技術表和蘋果的承諾,我們在終端發佈時專門寫了一篇長文 - 文章僅關注iPhone 14 Pro/Pro Max。
主模組:附加詳細資訊(但不是遊戲規則改變者我們所期望的)
蘋果打破了多年來的原生分辨率,終於轉向了“過採樣» 原力。該公司用於其主相機模組的 48 Mpix 感測器不僅是最大的,而且也是其在這些終端中使用過的最清晰的感測器。然而,它並不是一個非凡的感測器。它的表現雖然不錯,但並沒有吸引我們(進一步閱讀)。
讓我們先來看看半滿的玻璃:是的,該感測器提供了額外的影像品質。事實上,尤其是對我們其他人來說« 像素窺視者 »、相機測試器和其他像素剝離器。因為在手機螢幕上您不太可能衡量進展程度。這其實沒有那麼嚴重:iPhone 已經可以為大眾拍攝出不錯的照片,蘋果就是為了滿足大眾攝影師的需求而設計的。
鑑於iPhone在市場上的地位及其特殊性,01net.com對終端進行拍照測試是常態。新型 48 Mpix 感測器的到來迫使我們將其與上一代以及具有實體照片分區的競爭終端 Vivo X80 Pro 進行比較。
留在Apple儲存庫中,您可以看到該品牌做得很好。在大多數場景中,它能夠在不同世代的終端之間保持其色彩渲染。因為蘋果在白平衡(WB)方面也做了深入的工作,尤其是在低光源條件下。之前被平均溫度評估模組人為冷卻的色調終於變得更溫暖、更接近現實——鈉燈的渲染終於準確了。因此,蘋果仍然是色彩解釋和模組間一致性的基準之一。
話雖這麼說,如果鏡頭乾淨,細節水平增加(即使在弱光下,看看上面的 100% 變焦),它們就缺乏活力和個性。在攝影領域,我們用「銳利」來形容某些「真實」光學元件的 3D 渲染效果,用「柔和」來形容從銳利區域到模糊區域的過渡。儘管 iPhone 14 Pro 的光學系統非常有效,但它缺乏這兩個特性。
主模組:有效開發,但缺乏智能
在自動對焦方面,雖然在許多情況下結果都不錯,但蘋果現在在主體辨識方面落後了。雖然許多索尼相機和智慧型手機越來越能夠區分活體主體(不僅是人類,還包括寵物、鳥類等),但 iPhone 14 在這一領域與我們的動物朋友相比卻落後了。
蘋果的終端機擁有強大的神經處理器和內部 ISP,因此沒有理由不開發這種識別功能。這仍然是競爭的機會,尤其是“真實”相機的競爭。在這裡,我們的朋友幻影(一隻非常好的貓,儘管她的臉並不起眼)卻一點也不乾淨。
蘋果公司堅持這個方法-教條! – 源自iPhone 4:觸發取得情境時絕對優先。但當我們看到 Xperia 1 Mark IV 的拍攝對象追蹤和連拍功能時,我們對自己說,蘋果在提供「真正的」相機自動對焦方面還有很大的改進空間。
主模組:真/假50毫米,很高興
Apple 對 48 Mpix 定義的另一個用途是使用其中心的 1200 萬個光電二極管進行剪裁,從而提供 48 毫米等效焦距(幾乎是 50 毫米,“真實”相機的旗艦焦距)機構)。在此配置(x2 縮放)中,我們無法從過採樣的效果中受益。但我們受益於中間縮放級別,提供舒適的 12 Mpix 清晰度。
此虛擬焦距使得可增加額外的「原生」變焦梯度:x0.5(超廣角 12 Mpix)、x1(主廣角相機模組 48 Mpix > 12 Mpix)、x2(裁切主鏡頭)感光元件)和x3(配備12 Mpix 的長焦鏡頭)。這種更大的焦距粒度為攝影師提供了更多工具來建立影像,而無需透過數位變焦軟體工廠——這有時會產生平庸的結果。
如果我們喜歡這個焦距(而且我們喜歡它!),那為什麼還要談論真/假50毫米呢?原因很簡單,因為在相當於 24 毫米焦距的影像中裁切 50 毫米的部分並不能恢復原始的透視效果。為了理解這一點,我們必須記住,視角越寬,透視眼看起來就越遠。相反,視角越窄,透視線越近。因此,摩天大樓或山脈「堆疊」在一起的影像是用長焦鏡頭拍攝的。以及具有遙遠地平線的廣角影像。
然而,就智慧型手機而言,必須正確看待這種「損失」。小感測器限制了「強大」視角的影響。隨著感測器變大(50 毫米光學元件),這種損失會更加明顯28mm你徠卡Q2當然沒有真正的50毫米的衝力!我們很高興蘋果正在從 Android 終端中恢復這個好主意。
24 毫米:僅多了 2 毫米,但卻是真正的優勢!
在「卡在」26毫米多年之後,蘋果終於在主相機模組的角度覆蓋範圍方面與競爭對手保持一致,並提供了24毫米(相當於24×36)。像往常一樣,蘋果不是想說得更好,而是想掌握這個工具。控制就在那裡:變形得到完美校正,影像的渲染非常均勻且非常精確。與一些品牌在光學品質方面非常不一致的情況不同。
「僅」兩毫米有什麼好處?比數字顯示的還要多。因為您應該知道,在廣角和超廣角值中,每一毫米對角度覆蓋範圍的影響比在長焦範圍內大得多。顯然,一旦低於 28 毫米,它就非常明顯。超過 50 毫米,每一「毫米」的影響就會小得多。因此,區分 24 毫米和 26 毫米之間的差異比區分 85 毫米和 90 毫米之間的差異要容易得多!
在這裡,視角的一點額外(再次良好控制)對於在非常狹窄的室內拍攝風景和照片來說是有價值的。蘋果顯然可以更具創新性,但我們仍然感受到這個龐然大物的保守主義(不願意?)超越......這個領域的框架,而Android的世界則更具活力。但我們也不能否認 iPhone 愛好者的樂趣。
然而,從這個角度來看,我們有一些值得抱怨的地方:除了缺乏清晰度(我們稍後會討論這一點)外,蘋果在表面處理方面也達不到標準。因此,其主相機模組對「耀斑」非常敏感。
主模組:光學元件對雜散光的防護較差
光學元件是由多個透鏡組成的設備,可在給定的角度覆蓋範圍內收集光線。或者更確切地說是燈光:如果太陽是您在澳洲叢林中找到的唯一光源,那麼城市地區通常有幾種不同的光源:街道照明、房屋窗戶、汽車前燈等。具有不同的色溫、強度以及光線軌跡。
然而,這些光源可能會產生光偽影,例如您在下面看到的紅色圓圈光暈。這些光環我們稱之為“耀斑»(發音為“flère”)來自照亮這條大道的路燈。
如果你並排比較 iPhone 14 Pro 和它的祖先 iPhone Pro 的照片,你會發現蘋果(一如既往)是一致的:這些終端的主相機模組的兩個光學塊對此表現出相同的敏感度。
作為比較,主相機模組X80 Pro 生活沒有表現出這樣的弱點。如果光學公式——即數量、形狀、品質等鏡頭-對於減少這種影響有影響,另一種武器有顯著的效果:光學元件的表面處理。透過與德國蔡司簽約,Vivo 受益於 T* 處理技術(英語發音為“Ti Star”,德語發音為“Té Stern”)。
另請閱讀: 蔡司、徠卡、哈蘇…為什麼歐洲攝影專業知識是中國智慧型手機製造商的夢想(2022 年 6 月)
T* 處理遠不是一個簡單的化學公式,而是針對每個光學元件的一系列化學、材料和軟體資格,以減少甚至完全消除耀斑。即使這項提及並不是完美光學的標誌,但它仍然保證了這些寄生效應得到控制。我們發現蘋果公司的情況並非如此。
超廣角改善良好(但宏觀興趣有限)
蘋果終於在其超廣角相機模組中使用了更大的感光元件:太小的 1/3.5'' 被 1/2.55'' 取代。尺寸與之前的型號相呼應:與 iPhone XS(2018 年 9 月)的主相機模組安裝的傳感器類型相同!影像品質明顯提高,數位雜訊更少,光學畸變校正出色,細節水平良好。我們還沒有達到華為終端使用「巨型」超廣角感測器所達到的水平(啊啊,Mate 40 Pro 的奇蹟),但這是一個很好的進步。
從微觀細節的角度來看,Apple 在這裡提供了比過去更高的一致性:顏色已經一致,現在我們以 100% 觀察到的像素顆粒度被標記為具有相同的品質……並且相同的缺陷(平滑總是太強)。
校正良好,光學器件乾淨,但缺乏(像往常一樣)衝擊力。在沒有光學公式或供應商的詳細資訊的情況下,我們願意打賭蘋果更喜歡規則性和同質性而不是影像的特徵和清晰度。幸運的是,後續的軟體處理可以恢復清晰度。
在宏觀方面,我們堅持我們的立場:對超廣角的興趣非常(非常)有限。除了構圖方面的透視渲染相當無趣之外,在如此靠近主體的情況下通常很難玩弄光線。這也是攝影界的一個共同觀點:35毫米以下的「真正」相機鏡頭不會被貼上「微距」的標籤(而對於35毫米的情況,對於iPhone來說,談論近攝是合適的)攝影)。是的,近距離對焦潛力很好,但我們更希望能夠使用長焦鏡頭對焦,因為它更窄,並且可以更好地隔離主體。
長焦鏡頭:畫質無提升,動力不足
配備小型 12 Mpix 感光元件(1/3.5 吋)的 77 mm f/2.8 等效鏡頭的變化點:與 iPhone 13 Pro 相同。然而,由於對變焦能力非常(太!)適度,蘋果在影像品質方面並沒有冒任何風險。與 135 甚至 240 毫米等效鏡頭(如三星和華為)相比,對具有如此寬角度覆蓋範圍(對於長焦鏡頭)的影像進行穩定和去噪更容易!
事實上,白天拍攝的效果也不錯。再說一次,長焦鏡頭尤其是華為的更好——我們想到了出色的 125 毫米鏡頭伴侶40專業版– 但蘋果仍然是「小型」長焦鏡頭(小於 100 毫米)類別中最好的鏡頭之一。最重要的是,影像處理和顏色性質與其他相機模組一致。這並不意味著我們完全滿意。
一方面,我們可以對這個模組缺乏進展感到遺憾——以 iPhone 的價格,我們可以客觀地提出任何不呈現代際進步的觀點!但不僅僅是圖像品質——相當不錯——我們對蘋果的不滿還在於它的功耗方面。
比較「老款」變焦倍數的差異三星 Galaxy S21 Ultra 5G,相當於 270 毫米,相當於 iPhone 的 77 毫米。雖然三星、華為和其他公司提供長焦鏡頭,可以將你的智慧型手機變成旅行相機,但蘋果再次犯了保守主義的錯誤。
可靠但仍不完整的軟體介面
有時,離開軟體介面休息一下很重要。 Android終端的完備性一直與iOS的簡單性相對立。定期添加的功能(模式(延時、影片)、影像比例的變化、曝光校正等)日益破壞了簡單性。
這種簡單性將吸引所有使用 iPhone 作為簡單數位備忘錄的人,以及蘋果將一些業務留給第三方軟體發行商!然而,我們對RAW格式(Apple ProRAW)的存取感到遺憾:無法在照片應用程式中啟動此模式。您必須轉到“設定/相機/格式”。手指移動退出應用程序,單擊“設置”,長滾動並識別圖標,然後單擊兩次並激活該功能:太長了,太長了。尤其如此,因為有了高品質的初始軟體處理,業餘攝影師在某些情況下會特別想要啟動 RAW——困難的照明、誤解的背光等。蘋果將(再次…)從與競爭對手結盟並允許直接從應用程式存取這種格式中受益。
不過,蘋果似乎也意識到了這個問題。這種人體工學偏差應該很快就會得到糾正,因為 iOS 16.1 Beta 已經允許您在相機應用程式的集中設定中首次啟動 ProRAW 模式後輕鬆啟動/停用 ProRAW 模式。希望最終版本中仍會出現此調整。
另一個軟體缺乏:Apple 驗證的 3 倍以上數位變焦功能。我們希望該公司能夠從 Google 在其 Pixel 上提供的功能(尤其是全新的 Pixel 7 Pro)中汲取靈感,即額外的軟體層級的縮放功能。光電數位「x6」焦距按鈕,其品質經過公司工程師的優化,並且部分克服了原始生長焦鏡頭變焦能力的限制。
毫無疑問:iPhone 14 Pro 的照片成績不錯,非常好。無論是在演色性、細節水平(改進)、自動對焦(仍然不錯)還是易用性方面。但如此高的價格、在高階智慧型手機領域的世界領先地位、如此潛在的預算等等。蘋果保守和追隨的一面不可避免地令人惱火。我們期待更大的感光元件、更有效率的變焦、更有影響力的自動對焦,最重要的是更聰明(NPU 允許它!)。最後我們得到的只是 iPhone 13 Pro,它確實有所改進,但並沒有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