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京都協議?
京都協議是一項國際協議,旨在減少二氧化碳排放和存在溫室氣體(溫室氣)在大氣中。京都協議的基本原則是,減少其二氧化碳排放所需的工業化國家。該協議於1997年在日本京都通過,因為溫室氣體排放威脅著氣候穩定。巴黎協定有效地取代了該協議,該協議於2016年生效。
關鍵要點
- 京都協議是一項國際協議,呼籲工業化國家大大減少其溫室氣體(GHG)的排放。
- 其他協議,例如《多哈修正案》,還旨在強迫國家動員氣候危機。
- 2015年的《巴黎氣候協議》取代了京都議定書,並包括所有主要溫室氣體發射國家減少其改變氣候的污染的承諾。
- 2020年,美國以《授權是不公平》而損害美國經濟的理由退出了《巴黎協定》。它在2021年重新加入了協議,並於2025年再次離開。
了解京都協議
京都協議要求工業化國家在全球變暖的威脅迅速增長的時候,減少溫室氣體排放。該協議與《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框架有關。它於1997年12月11日在日本京都採用,並於2005年2月16日成為國際法。
批准京都協議的國家被分配了特定時期的最高碳排放水平並參與碳信用交易。如果一個國家發射的限制超過其指定的限制,則將通過收到較低的排放限製而受到懲罰 之後。
開發的工業化國家根據京都協議做出了承諾,以減少其年度烴到2012年,排放平均為5.2%。目標取決於各個國家。結果,到那年,每個國家都有不同的目標。成員歐盟(歐盟)保證將排放量減少8%,而美國和加拿大承諾到2012年將其排放量分別減少7%和6%。
重要的
旨在幫助發展中國家選擇不發出溫室氣體的工業化過程和技術的京都協議基金的數量。
京都協議機制
京都協議建立了三種不同的機制,以使各國能夠達到其目標排放限制。這三種機制是:
- 國際排放貿易機制:允許他們允許但不使用它們的排放單位過多的國家可以參與碳交易並將這些單位出售給目標超目標的國家。
- 清潔開發機制:減少排放或限制承諾的國家可以在發展中國家實施減少項目以贏得認證的信用。
- 聯合實施機制:減少排放或限制承諾的國家可以從與另一方結合實施的項目中獲得減少排放的單位。
發達國家的責任與發展中國家
京都協議認識到,由於超過150年的工業活動,發達國家主要負責大氣中高水平的溫室氣體排放。因此,與發達國家相比,該協議給發達國家帶來了較大的負擔。
京都協議規定,有37個工業化國家和歐盟減少了他們的溫室氣體排放。要求發展中國家自願遵守,包括中國和印度在內的100多個發展中國家完全免除了京都協議。
發展中國家的特定功能
該協議將國家分為兩組:附件I包含了發達國家,而我提到的是發展中國家。該協議僅對附件I國家施加排放限制。非納克斯國際國家通過投資旨在降低其國家排放的項目參與。
對於這些項目,發展中國家賺了碳信用額,他們可以交易或出售給發達國家,從而使發達國家在此期間具有更高水平的最大碳排放量。實際上,該功能幫助發達國家繼續大力發射溫室氣體。
美國參與
批准了京都原始協議的美國在2001年退出了該協議。該協議是不公平的,因為它僅要求工業化國家限制降低排放量,並且認為這樣做會損害美國經濟。
其他京都協議更改
到2005年,京都議定書成為國際法的那一年,全球排放仍在上升。實際上,在1990年至2009年之間,全球排放量增加了約40%。
歐盟能夠超過其最初的目標,並表示有望實現其未來繼續減少排放的目標。但是,美國和中國是世界上兩個最大的發射器,產生了足夠的溫室氣體,以減輕其他國家實現其目標的任何進展。
多哈修正案將京都協議擴展到2020年
2012年12月,在協議的第一個承諾期結束後,京都協議的當事方在卡塔爾多哈舉行,以通過原始京都協議進行修正。這項所謂的Doha修正案為2012 - 2020年參與國家的第二個承諾期增加了新的減排目標。
多哈修正案的生命很短。 2015年,在巴黎舉行的可持續發展峰會上,所有UNFCCC參與者都簽署了另一項公約,即巴黎氣候協議,有效地取代了京都協議。
巴黎氣候協議
巴黎氣候協議是一項具有里程碑意義的環境公約,幾乎每個國家在2015年通過解決氣候變化及其負面影響。該協議包括所有主要溫室氣體發射國家的承諾,以減少改變氣候的污染並隨著時間的推移加強這些承諾。
這項交易的主要指令要求減少全球溫室氣體排放,以將本世紀地球的溫度升高到攝氏2攝氏度低於2攝氏度,目的是低於1.5度攝氏攝氏度。 《巴黎協定》還為發達國家提供了一種幫助發展國家來適應氣候控制的方法,並為監視和報告國家的氣候目標創建了一個框架透明。
快速事實
每五年,各國參與全球股票,這是對巴黎氣候協議的進步的評估。
今天的京都協議
2016年,當《巴黎氣候協議》生效時,美國是該協議的主要驅動力之一,奧巴馬總統稱其為“向美國領導人致敬”。
在同一時期,總統候選人唐納德·特朗普(Donald Trump)批評該協議是美國人民的一項糟糕交易,並承諾在當選時退出該協議。 2017年,當時的特朗普總統宣布,美國將退出《巴黎氣候協議》。
特朗普政府直到2019年11月4日才開始正式撤離進程。美國於2020年11月4日,即2020年總統大選後的第二天,美國正式退出了巴黎氣候協議,唐納德·特朗普(Donald Trump)失去了競選約瑟夫·拜登(Joseph Biden)。
2021年1月20日,他在任職的第一天,拜登總統開始了重新加入《巴黎氣候協議》的過程,該協議於2021年2月19日正式生效。但是,當特朗普總統於2025年返回任職時,他再次宣布打算退出《巴黎協定》,並簽署了行政命令以實現這一影響。
京都協議時間表
以下是與京都協議的開發,實施和修訂有關的一些相關日期:
- 1997年12月11日:京都議定書在日本京都的當事方會議上通過。
- 1998年11月14日:170政府通過了一項為期兩年的計劃,標題為“布宜諾斯艾利斯行動計劃”,以降低全球氣候變化的風險。
- 1998年3月16日:京都協議開始簽名。
- 1999年3月15日:開放簽名一年後,京都協議獲得了84個簽名。
- 2005年2月16日:京都協議生效。
- 2012年12月8日:多哈修正案是在第二個承諾期內採用的。
- 2013年3月25日:阿富汗成為京都議定書的192次簽署國。截至2023年8月,仍有192個簽署人。
- 2015年12月12日:巴黎協定在巴黎的COP21上通過了196個政黨,在很大程度上取代了京都議定書。
- 2016年11月4日:巴黎協定生效。
- 2020年12月31日:在獲得147個當事方接受並達到接受要求的最低門檻後,Doha修正案被正式通過。
京都協議的主要目的是什麼?
京都協議是在發達國家之間的一項協議,旨在減少二氧化碳排放和溫室氣體,以最大程度地減少氣候變化的影響。
美國為什麼不簽署京都協議?
美國在2001年退出了京都協議協議,因為它負擔不公平的發展國家。該條約僅要求發達國家減少排放,美國認為這將不公平地扼殺其經濟。
有多少國家簽署了京都協議?
在2013年成為簽署國後,阿富汗成為了京都議定書的192屆也是最後一個簽署國。
為什麼創建了京都協議?
京都協議是為了應對圍繞氣候變化的擔憂而創建的。該條約是發達國家之間的一項協議,以減少二氧化碳排放和溫室氣體。該框架實施了聯合國減少全球變暖後果的目標,包括海平面的普遍上升,某些島國的消失,冰川融化以及與極端氣候相關的事件的增加。
底線
京都議定書在很大程度上被認為是具有里程碑意義的立法成就,這是在氣候變化方面最傑出的國際條約之一。儘管該條約已被《巴黎協定》取代,但京都議定書仍然是環境和保護歷史的重要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