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大象可能會互相使用名字,這在人類之外尚屬首次
大像似乎用各自的聲音標籤來互相稱呼,而不是簡單地模仿彼此的叫聲。
名稱在人類文化和不同語言中是通用的。 它們構成了我們身分認同的重要組成部分,幫助我們彼此溝通,但也是個人的被認為是人類獨有的事物。 現在,新的研究顯示野生可以用單獨的特定呼叫來稱呼對方——相當於名字—— 對語言的演化有著令人著迷的影響。
這項新研究已作為預印本發布,尚未經過同行評審認證,它分析了肯亞兩個地區野生大象的叫聲:北部的大桑布魯生態系統和南部的安博塞利國家公園。
最終資料集包含 625 個單獨的通話,其中 597 個發生在同一家庭群組的成員之間。 有 114 個不同的呼叫者和 119 個不同的接收者。 研究人員只收集了針對一頭大象的呼叫,並且可以識別接收者的身分。
研究小組測量了大象聲音的聲學特徵,並對數據進行了一系列統計測試,看看是否有可能從呼叫中預測接收者的身份。 事實上,事實證明情況確實如此,正如該團隊所寫:“從統計上看,從呼叫結構中正確識別呼叫接收者的效果明顯優於偶然。”
該團隊特別感興趣的一個方面是這些呼叫是否模仿了接收者自己的聲音。 這已在其他物種, 例如,它們可以學習彼此的個人聲音標籤,並在聽到時對自己的標籤做出反應。
然而,大象數據的有趣之處在於,作者發現有限的證據表明呼叫者正在模仿每個接收者自己的呼叫。 他們寫道:“據我們所知,這項研究首次提供了在不模仿非人類動物中接收者的叫聲的情況下對同種動物進行聲音稱呼的證據。”
作者也為 17 頭大象播放了最初對它們發出的呼叫錄音,以觀察它們的反應。 作者寫道:“進一步支持聲音標籤的存在,與對照回放相比,受試者對測試回放的反應更快地接近說話者[…]並且更快地發聲[…]。”
總的來說,作者得出的結論是,這很可能是非人類物種使用類似人類的命名系統來指稱其他個體的第一個證據。 至於為什麼這種情況會特別發生在大象身上,我們可以從它們的社會結構中收集到一些線索。
作者解釋說:“由於它們裂變融合的社會動態,大象經常在它們緊密聯繫的社會夥伴的視線之外,並產生接觸隆隆聲以進行長距離交流。”分裂成更小的黨派然後可以聚集在一起形成大團體,有時有數百人。
作者繼續說:「聲音標籤可以在彼此看不見的情況下增強協調能力。」他們還指出,這些標籤只出現在少數發聲中,可能是因為在許多情況下不需要使用它們。
這一切還有一個更可愛的面向:用名字稱呼對方可能是一種增強感情的方式。作者認為,就像人類的情況一樣。
作為一項預印本研究,重要的是要記住這項研究尚未經過同行評審。 然而,作者確實指出,“這些發現提出了有關大象社會認知複雜性的有趣問題”,從而為研究人員探索開闢了一條令人著迷的新途徑。
預印本已發佈至生物Rx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