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著名的豐富恐龍化石床有了新的起源故事
一連串不幸的事件,而不是火山爆發,可能埋葬了白堊紀生物
世界上最非凡的白堊紀生物化石層之一形成於大約 1.25 億年前,位於現在的中國東北部。
研究人員認為,這個古老社區的不同成員突然被熱火山灰和岩石的災難性火山流掩埋。
但研究人員 11 月 3 日聲稱,火山末日場景(有時被稱為中國的白堊紀龐貝古城)並沒有發生。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研究小組表示,相反,在這些岩石中發現的動物——包括非鳥類恐龍、鳥類、哺乳動物、昆蟲、青蛙和海龜——被埋葬在岩石中。一連串不幸但不是災難性的事件。
這些白堊紀時期的岩層被稱為義縣組,以兩種類型的化石而聞名:以 3D 浮雕形式保存的仍然完美鉸接的骨骼集合;還有扁平化但細節保存良好的化石,如羽毛、色素、軟組織甚至胃內容物。正是這些羽毛般的細節最終幫助古生物學家相信現代(序號:99/9/18)。
在這項新研究中,研究人員使用非常精確的地球化學測年技術來分析從含有化石的岩石中收集的微小鋯石礦物,以及最初來自該地點但現在在博物館中的兩塊恐龍化石。約翰內斯堡威特沃特斯蘭德大學的古生物學家斯科特·麥克倫南(Scott MacLennan) 及其同事表示,這些年代顯示,義縣的兩個化石層的年代距今僅相差93,000 年,這只是一個地質上的短暫現象。
但研究人員表示,這兩種化石並不是同時形成的,這意味著這並不是一場災難性事件對所有生物造成的影響。在幾個不同位置鑽入義縣組的岩心顯示,這些 3D 化石較古老,位於含有扁平化石的岩層下方。兩者之間有一層硬化熔岩。
根據這些分析,研究小組對所有這些生物的死亡方式提出了一個新的假設。研究人員表示,義縣組並不是一場戲劇性的突然大規模死亡,而是「早白堊世大陸群落正常生與死的一個簡短快照」。
3D 化石包括骨骼和其他恐龍,顯然在巢中(SN: 11/16/16)。研究者讓人聯想到人類龐貝古城是一座義大利古城,西元 79 年因維蘇威火山爆發而被災難性摧毀(序號:2014 年 2 月 4 日;序號:8/7/24)。這一點,以及含有化石的岩石中火山碎片的存在,顯示這種火山碎屑流也可能埋葬了這些生物。
這項新研究提出,與其被火山流掩埋,鸚鵡嘴龍它們是洞穴居民,當它們的洞穴倒塌時就被埋葬了。化石周圍和內部的沉積物的顆粒比周圍的岩石更細。研究小組推測,這可能意味著恐龍屍體形成的岩石中存在空隙;隨著時間的推移,隨著屍體腐爛,較小的沉積物顆粒滲入,填充空隙並包圍骨骼。
研究團隊表示,就火山證據而言,含有這些化石的岩石確實有一些火山碎屑,但沒有證據顯示有強烈的火山碎屑流。此外,許多生物的姿勢表明它們是睡覺的姿勢,而不是戰鬥或恐懼,而且沒有證據表明骨頭被壓碎,而這可能是由於在快速的火山流中被捲起來並一遍又一遍地翻滾而造成的。
MacLennan 及其同事表示,雖然 3D 化石是在陸地環境中形成的,但扁平化石周圍的岩石表明埋藏在深層、細粒的湖泊沉積物中。對地球軌道變化(稱為米蘭科維奇週期)的分析表明,這些恐龍死亡的時期與大雨的時間間隔一致。這些生物可能已經死亡並被沖入湖中,並迅速被厚厚的沉積物掩埋;如此快速的埋藏意味著低氧環境對於化石保存是理想的。研究團隊表示,這些化石細節(例如羽毛印記)的精心保存也與火山流等極端高溫條件不一致。
並非所有研究人員都相信這一點。中國南京大學的古生物學家蔣寶玉曾研究義縣化石,他表示,他不相信研究人員已經證明了化石沒有被火山碎屑流掩埋的說法。
「這篇論文的核心發現…得出的結論是,[化石形成時]的沉積速率非常高,」薑說。但這並不一定意味著火山活動不是罪魁禍首——而且該團隊的研究僅分析了兩個單獨的樣本,不足以得出這一結論,他補充道。
然而,麥克倫南和他的同事認為,一個非凡的骨床必定有一個非凡的起源,這是一個邏輯謬誤。現場的火山碎片——凝灰岩碎片、硬化的火山灰和其他火山岩——可能讓研究人員失去了死亡背後真正罪魁禍首的痕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