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部識別技術的持續進展使公司能夠從用戶群的生物識別數據中獲利,而隱私擁護者在Facebook和Google如何銷售用戶查看廣告歷史的方式方面已經提出了一種模式。芝加哥業務。
Facebook和Google都指出,即使未經用戶的同意,收集面部生物識別數據也不違反法律。
如果法官與Facebook和Google有關,則這些公司可能會拋出根據伊利諾伊州法律提起的任何訴訟,每次使用個人的形象未經同意時,該法律每次收取1,000至5,000美元的罰款費用。
但是,損失將迫使這些公司限制在美國以前在歐洲和加拿大所做的情況的使用。
Facebook鼓勵用戶在他們發布的圖像中“標記”人員並存儲收集的數據。然後,它使用DeepFace軟件來匹配具有97.35%精度的個人的其他圖像。
同時,Alphabet Inc.基於雲的Google Photos服務使用類似的技術。
隱私擁護者和法律專家還擔心,據說Facebook收集的數十億張圖像可能會被罪犯偷走,以盜竊身份。
儘管最終可以更改個人的私人信息(例如信用卡號或社會保險號碼),但面部幾何形狀,指紋,手,視網膜和血液樣本的生物識別數據是保持恆定的唯一標識符。
電子隱私信息中心主席馬克·羅登伯格(Marc Rotenberg)表示:“生物識別標識符是將有關人員信息聯繫在一起的關鍵方法。” “ [Facebook]巧妙地吸引了用戶提高自己數據庫的準確性。”
5月,聯邦法官被拒絕Facebook駁回對公司面部識別技術的潛在集體行動隱私訴訟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