並非所有的人都患有一項新的研究發現,大腦結構也表現出同樣的異常。
透過掃描 300 多名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大腦,研究人員現在認為他們已經識別出這種神秘神經系統疾病的兩種神經解剖亞型: 據研究小組稱,其中一個以前從未被發現。
如今,人們對精神分裂症的神經生物學知之甚少,但從歷史上看,它與灰質體積減少有關,灰質體積是包含神經元主體的腦組織類型。
這是這種疾病的典型模式,在研究中不斷出現,但雖然這項新研究中的大多數患者也表現出這些缺陷,但其中很大一部分患者的灰質水平令人驚訝地健康。
“許多其他研究表明,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腦組織體積明顯小於健康對照者,”解釋賓州大學的放射科醫生 Christos Davatzikos。
“然而,對於我們觀察的至少三分之一的患者來說,情況根本不是這樣——他們的大腦幾乎完全正常。”
唯一突出的是基底神經節體積的增加,基底神經節是大腦中主要負責運動控制的部分。 儘管精神分裂症是一種精神疾病,會幹擾對現實的一致處理,但它也可能導致身體問題,例如動作緩慢和抽動。
但這些大腦模式並不完全符合目前關於精神分裂症的共識。 事實上,「神經解剖異質性」的概念——有些人可能表現出大腦缺陷,而有些人則沒有——直到最近才被考慮。
「這些結果挑戰了傳統觀念,即腦容量減少是精神分裂症的普遍特徵,」作者得出結論。
使用研究小組分析了 307 名精神分裂症患者和 364 名健康對照者的腦部掃描,將他們分為神經解剖學亞型。
總的來說,近 40% 的精神分裂症患者並未表現出灰質減少的典型模式。 在某些情況下,他們實際上在大腦中部(稱為紋狀體的部分)顯示出更多的腦容量。
無法找到對結果的明確解釋—藥物、年齡或任何其他人口因素。
「這就是我們現在感到困惑的地方,」達瓦齊科斯說。
“我們不知道。我們所知道的是,將所有精神分裂症患者歸為一組的研究,在尋求與治療或臨床措施反應的關聯時,可能沒有使用最好的方法。”
屬於這兩種大腦亞型的患者都經歷了相似程度的症狀,並且服用的藥物劑量大致相同。 先前的研究已將皮質體積減少與抗精神病藥物聯繫起來,但研究人員並未發現這兩種亞型之間的這種差異。
研究小組指出,亞型之間的大腦差異仍然可能受到服用藥物後果的影響,例如,與亞型2 相比,亞型1 的治療抵抗力更高,而亞型2 的皮質體積似乎並未減少。 但其他方面——例如症狀嚴重程度沒有差異——似乎不支持這種解釋。
兩種精神分裂症亞型 SCZ 1 和 SCZ 2 的總結。
其他近期學習也暗示精神分裂症的大腦表現更加多樣化; 考慮到精神分裂症的症狀千差萬別,而且對治療有反應的人又少之又少,這種「一刀切」的想法並非沒有道理。
但將這些症狀與大腦模式連結起來證實極其困難,特別是因為動物模型對於主要透過自我報告診斷的疾病沒有用處。
「主要訊息是,精神分裂症以及實際上許多其他神經精神疾病的生物學基礎是相當異質的,」達瓦齊科斯告訴 ScienceAlert。
最新的DSM-V 中精神分裂症的分類僅根據症狀將此病症分類為一個譜系,而不再是偏執型和緊張型等行為亞型。
但達瓦齊科斯想對此類疾病的神經多樣性的觀察最終可以使診斷類別更進一步。
“將來,我們不會說,‘這個病人患有精神分裂症’,我們會說,‘這個病人有這種亞型’或‘這種異常模式’,而不是有一個廣泛的保護傘每個人都被分類。
我們必須等待對各種疾病的神經解剖學進行更多研究,看看這樣的分類目標是否可以實現。
該研究發表於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