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世界塑膠污染最嚴重的鳥類之一正在默默地遭受一種新出現的疾病,科學家稱之為「塑膠中毒」。
據報道,這是研究人員第一次記錄和量化野生動物攝入塑膠的病理影響,這讓科學家強調不僅僅是一個物種的健康。
新發現表明,鋒利的塑膠碎片確實可以將一些海鳥從內部撕裂。
「他的研究清楚地表明,塑膠能夠直接在野生、自由生活的動物中誘導嚴重的、器官範圍的疤痕組織形成或『塑性變異』,這可能不利於個體的健康和生存,」研究人員寫。
他們預測:“隨著塑料排放量持續增長,塑料污染在全球所有環境中變得越來越普遍,所有生物體接觸塑料很可能是不可避免的。”
塑膠污染被認為影響超過 1,200 種海洋物種幾乎在食物網的每個層面,但科學家仍然不知道攝入或吸入的合成纖維和碎片對動物健康有何影響。
當談到因攝入塑膠而造成的物理傷害時,肉足海鷗(紫檀)是煤礦裡的金絲雀。
這些粉紅色腳的深棕色鳥類在豪勳爵島築巢,豪勳爵島是一片狹小而偏遠的陸地,距離澳洲東部海岸約 600 公里。
儘管與人類文明相距甚遠,但豪勳爵島孵化的許多雛鳥正在緩慢而病態地死亡,這似乎都是我們的錯。
每年秋天,島上海灘上散落著憔悴、衣衫襤褸的雛鳥多年來,科學家一直試圖找出為什麼這麼多海鳥生病和死亡。
當澳洲研究人員與倫敦國家歷史博物館(NHM)的一個團隊一起檢查豪勳爵島的數十隻死鳥屍體時,他們在一個又一個的胃中發現了太多且不可逆轉的疤痕組織跡象。

廣泛的內部疤痕很可能是由微小的鋒利塑膠碎片一遍又一遍地挖進鳥的內壁造成的。 如果沒有機會治愈,鳥胃的第一個腔室(稱為腺胃)就會因損傷而扭曲。
去年,當澳洲地理記者凱倫·麥吉 (Karen McGhee) 跟隨一起進行海鷗屍檢,她描述一隻鳥的胃裡裝滿了塑料,「鼓鼓的?幾乎要破裂」。 進行屍檢的科學家總共清點了 202 塊塑膠碎片。
這並不是一個特殊情況。大約90%豪勳爵島的屍檢鳥類胃中含有塑膠。
在充滿塑膠的海鳥胃中觀察到的持續疤痕和慢性發炎使科學家認為這是一種特定的纖維化疾病。
他們稱之為“塑性變異”,以與其他纖維化疾病保持一致,例如矽肺和石棉沉滯症,其特徵還在於污染物造成的組織損傷,但在這些情況下,損傷發生在肺部。
塑膠污染對胃造成的損害是在過去兩年才被發現的,而且大部分的研究都是在實驗室的囓齒動物身上進行。 測試的塑膠零件沒有經過適當的風化,因為它們是在野外的。
儘管如此,實驗室研究研究表明,攝入的鋒利大塑膠(尺寸約為 5 毫米)可以阻止、潰瘍或穿孔消化道,同時也減少進食行為。 嚴重時,動物甚至會餓死。
對海鷗的研究首次顯示野生動物中發生了塑性中毒。

在充滿塑膠的海鷗堅硬且缺乏彈性的胃中,容納新食物的空間有限,消化似乎受到嚴重影響。 科學家表示,由於有如此多的疤痕組織,內臟器官的內壁在分泌消化酵素或吸收營養方面幾乎不那麼擅長。
由此造成的營養損失可能是豪勳爵島上如此多海鷗體重不足的關鍵原因。 自 2010 年以來,他們的平均體重已經暴跌。 在目前的研究中,海鷗胃中的塑膠碎片數量較多與整體體重較低有關。
“分泌消化化合物的管狀腺體也許是塑性變性影響的最佳例子。”解釋亞歷克斯邦德 (Alex Bond),NHM 保育生物學家。
“當塑料被消耗時,這些腺體會逐漸發育遲緩,直到它們最終在最高水平的暴露下完全失去組織結構。”

對於所有海鳥的胃,甚至所有動物的胃來說,攝入塑膠的後果可能並不相同,但考慮到塑膠無處不在的性質海洋食物網中攝入的塑料,有理由擔心對健康的影響。
這也適用於我們自己的物種。
在人類中,最近的研究研究表明,患有發炎性腸道疾病(IBD)的人糞便中的微塑膠含量往往較高。
在 52 名參與者中,更多的塑膠接觸與最嚴重的 IBD 症狀密切相關。
這項研究規模很小,也沒有確定因果關係,但由於人體發現了微塑料血,胎盤、糞便和我們肺部的最深處, 毒理學家說我們需要緊急健康評估。
攝入的塑膠不僅會造成身體傷害,還可能為寄生蟲和微生物搭便車進入體內。 此外,隨著塑膠降解,它們可能水蛭有毒且持久性化學物質具有潛在危險的健康影響。
「攝入塑膠會產生深遠而嚴重的後果,其中許多後果我們才剛開始充分記錄和理解,」這項研究的作者警告。
塑性中毒可能是第一種與塑膠有關的野生動物疾病,但可能不是最後一種。
該研究發表在危險物質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