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夢是發生在我們身上的最奇怪的事情之一,自從我們記錄歷史以來,我們就一直困惑為什麼我們的大腦在睡覺時如此活躍。
最後,新的研究聲稱有證據證明夢到底是什麼——這可能不會令任何人感到驚訝。
英國斯旺西大學睡眠實驗室的團隊表示,做夢確實可以幫助我們處理清醒生活中經歷的記憶和情緒。
這根本不是什麼新想法。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Sigmund Freud) 在 20 世紀初提出了夢與清醒生活相關的假設,他將這種現象稱為日殘留量。許多其他研究自從有了擴大於概念,表明存在非常真實的連結。
但夢很難研究,因為它們完全發生在無法即時溝通的人的腦海中。
科學家沒有直接觀察它們的工具——至少,還沒有- 而必須依賴做夢者對夢的記憶;眾所周知,這並不總是那麼容易做到。
然而,團隊的研究似乎找到了一個成功的秘訣,發現清醒時的情緒強度可以與做夢時大腦活動的強度以及夢的內容相關。
他們招募了20名學生志願者參與這項研究,他們都能夠頻繁地回憶起自己的夢境。
首先,他們必須詳細記錄10天的日常生活日記,記錄他們佔用大量時間的主要日常活動;個人重大事件和情感事件;以及他們可能存在的任何擔憂。
對於每一個,參與者必須記錄他們的感受,並使用數字量表評估這種情緒的強度。
第十天晚上,他們在睡眠實驗室度過了幾個晚上的第一天,接受非侵入性腦電圖帽的監測。這些能夠觀察和記錄相關腦波慢波睡眠(大量不規則活動,或 LIA)和快速動眼睡眠(θ 活動)。
每個睡眠週期 10 分鐘後,研究人員會叫醒學生並詢問他們做了什麼夢(如果你問我們的話,這聽起來像是一場噩夢)。然後將這些夢與日記進行比較,看看是否有任何相關性。
(Eichenlaub 等人,社會認知與情緒神經科學,2018)
這就是付出的代價:有。日記中記錄的事件數量與 theta 波的強度有關 - 因此一個人生活中發生的事情越多,他們的快速動眼睡眠就越強烈 - 但慢波睡眠則不然。
此外,與無聊、單調的日常事物相比,具有較高情緒影響的夢更有可能融入睡眠者的夢中。而這些相關性也只在最近的經驗中觀察到──較早的清醒生活經驗和夢境活動之間沒有相關性。
心理學家表示:“這是第一個發現 θ 波與近期清醒生活的夢有關的發現,也是迄今為止最有力的證據,證明夢與大腦對近期記憶的處理有關。”馬克布拉格羅夫斯旺西大學告訴新科學家。
研究的下一步將是使用雙耳節拍誘發睡眠對象的θ腦波,看看這是否會反過來誘發睡眠者夢到他們最近的經歷。
如果是這樣,研究人員可能已經找到了一種操縱快速動眼睡眠和θ腦電波的方法,以促進該睡眠階段發生的記憶和情緒處理——一種被動的治療形式。
這項研究發表在上個月的雜誌上社會認知與情緒神經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