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數野生哺乳動物中雌性比雄性壽命長
女性的平均壽命比男性長。一段時間以來,科學家在人類中觀察到這一趨勢,其中 90%超百歲老人身為女性,但現在科學家發現同樣的情況也適用於野外的雌性哺乳動物。
為什麼會這樣呢?為了探討長壽之謎,研究小組收集了 101 個物種 134 個族群的死亡率數據,其中包括逆戟鯨、袋鼠、松鼠和獅子。該哺乳動物小組的結果得出了最終結論,該團隊稱這是迄今為止最完整的彙編。
在 60% 的案例中,女性的平均壽命比男性長 18.6%。對人類來說,這一差異還不到野生哺乳動物的一半,大約長 7.8%。雌性比雄性壽命長得多的動物包括綿羊、落磯山山羊、獅子、棕色長耳蝙蝠、蒙古瞪羚和白足鼠。反過來說,在歐洲兔、褐鼠狐猴、白狐猴、非洲水牛、白斑鼠海豚和野豬等物種中,雄性的壽命比雌性長。
「令人驚訝的是,壽命中的這種[性別]差距常常超過在人類中觀察到的差距,同時在不同物種之間差異極大,」研究小組負責人、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生物統計和演化生物學實驗室研究員讓-弗朗索瓦·勒梅特(Jean-François Lemaître) 說。
這兩個群體的選擇都是來自動物王國的不拘一格的群體。然而,研究小組並沒有發現衰老速度有任何差異——基本上男性的衰老速度似乎並不比女性快。他們也否認了這種可能性具有很大的影響力,因為即使對於共享相同性別決定係統的物種來說,這種模式仍然如此。
「我們沒有發現任何明確的證據表明生活史策略中的性別差異(例如性競爭強度的差異)可以解釋壽命(或衰老率)的性別差異,」勒梅特說。
相反,他們的發現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顯示壽命主要由環境條件和特定性別的生殖成本之間的交互作用決定。氣候惡劣等環境條件對男性的影響可能比女性更大,因為男性將大量資源分配給第二性徵的生長和維持,這可能使他們比女性更容易受到傷害。
「如果以二態性物種為例,與二態性較少的物種相比,雄性會分配更多的資源用於性競爭/繁殖,這應該會導致壽命上更大的性別差異,」勒梅特說。 「然而,即使對於這樣的二態性物種,[性別]差距的大小也可能受到當地環境條件的調節(例如,當環境中存在大量病原體時,雄性的繁殖生存成本可能會放大)。這些假設仍然存在進行測試。
研究小組還提出,高水平的雄性激素可能會損害其免疫防禦的某些方面。戰利品狩獵對男性的影響也比女性更大,可能是因為男性比女性具有更大的身體特徵,因此被認為是更理想的獎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