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基因工程小鼠是有史以來第一批染色體完全重排的動物
這種基因組重新配置通常需要數百萬年,並可能導致新物種的形成。
研究人員成功改造出具有完全重組染色體的小鼠,這在世界上是第一次。 經過基因編輯的囓齒動物只有19對染色體? 老鼠通常有 20 對? 這代表著有史以來第一次在哺乳動物中實現了染色體水平工程。
在此之前,這項壯舉僅在酵母中實現。 中科院研究人員突破發表在期刊上科學。
“我們在全球首次實現哺乳動物染色體完全重排,實現合成生物學新突破” 根據《科技日報》報道,合著者李偉告訴科技日報南華早報。
這項研究是生物工程技術的突破,有助於了解哺乳動物染色體大規模重塑的影響,並更深入地了解生長發育、生殖進化甚至物種創造背後的分子機制。
染色體是 DNA 和蛋白質的濃縮體。 小鼠(和人類)的每條染色體通常有兩個副本,每個染色體都遺傳自父母。 當卵子受精時,這些染色體對融合形成新的基因組。 當這種情況發生時,一些基因可以被打開或關閉,以便只表達一個拷貝。 這就是所謂的。
然而,這僅代表具有兩組染色體(二倍體)的細胞。 在只有一組(單倍體)的細胞中,例如未受精的胚胎幹細胞,“基因組印記經常丟失,這意味著有關哪些基因應該活躍的信息消失了,” 共同第一作者王立斌在一篇文章中說陳述。
然而,這項新研究找到了解決這一障礙的方法。 “我們最近發現,通過刪除三個印記區域,我們可以在細胞中建立穩定的類似精子的印記模式,” Wang補充說,這為研究人員操縱染色體融合鋪平了道路。
為了測試這一點,他們融合了整個不屬於同一對的染色體臂:第四號和第五號染色體(中等大小的染色體)以及第一號和第二號染色體(最大的兩條染色體)。 融合是在兩個方向上進行的,產生了三種不同的排列。
編輯後的胚胎隨後被轉移到代孕子宮中,最終產下總共 51 隻足月幼崽。
兩條較小的染色體(四號和五號)的重組最為成功,而一號和二號染色體的融合要么沒有幼崽,要么導致幼崽速度更慢、更大、更焦慮,取決於染色體的方向。
當經過基因編輯的小鼠與未經基因編輯的動物交配時,後代含有被操縱的染色體,儘管繁殖效率低於正常情況。 王認為,這可能是由於染色體排列後分離方式的不規則性所致,並且可能證明了染色體重排的演化重要性。
這些類型的染色體變化在自然界中需要數百萬年的時間才能發生,並可能導致新物種的形成。 囓齒類每百萬年有 3.2 至 3.5 次重排,而靈長類動物則有 1.6 次。 共同第一作者李志坤解釋。 正如作者在這裡所做的那樣,在更短的時間內進行此類重排可能會對所涉及的物種產生巨大影響。
“我們通過實驗證明,染色體重排事件是物種進化背後的驅動力,對生殖隔離很重要,為哺乳動物中大規模DNA工程提供了潛在途徑,” 李總結。
當然,在如此徹底地操縱動物基因組時,需要牢記潛在的倫理考量。 許多人認為染色體重排創造新物種的潛力,即使只是為了研究,也令人擔憂地接近?在進行這項研究的一些國家,包括中國,法律禁止對人類胚胎進行基因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