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回顧:冥王星展現出獨一無二的世界
矮行星擁有意想不到的風景和藍天
獨一無二的世界長期以來遙不可及的冥王星在 2015 年隨著新視野號任務而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
JHU-APL、NASA、SwRI
水冰山高聳於冰凍氮氣和甲烷的上方數千公尺。 冰河上刻有通道,暗示熱氣從下方冒出。 新舊地形的拼湊而成? 有些是在過去一千萬年裡形成的,有些和地球本身一樣古老? 覆蓋地面。 似乎有兩座冰火山貫穿了這片地形。
今年,冥王星及其衛星的奇異景觀讓科學家和非科學家都眼花撩亂。 冥王星被發現八年多後,已經不再是不起眼的光點了。 這是一個動態、複雜的世界,與任何其他繞太陽運行的世界不同(SN:2015 年 12 月 12 日,第 12 頁 10)。
“第一次看到新世界,我的意思是那是巨大的,” 科羅拉多州博爾德市西南研究所的行星科學家、新視野號任務的副計畫科學家凱西‧奧爾金說。 “看到這個世界真是太神奇了,我意識到我已經通過望遠鏡盯著它看了很多年,所有的細節都在那裡。”
冥王星的轉變是由一艘大約有三角鋼琴大小的機器人太空船提供的(SN:2015 年 6 月 27 日,第 14 頁 16)。 經過九年半的旅行,行程近 50 億公里? 大約是往返月球距離的6700倍? 新視野號於 7 月 14 日最接近冥王星,距離冥王星表面僅 12,500 公里,近得足以看到紐約中央公園大小的地形。

當太空船以大約每小時 50,000 公里的速度飛向這個偏遠的前哨站時,有一件事變得非常清楚:人們仍然熱愛冥王星。 飛越日,全世界都在焦急地等待來自馬裡蘭州勞雷爾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應用物理實驗室的消息,數百名科學家和記者聚集在那裡,參加十年來的地球派對(SN 線上:7/15/15)。 冥王星及其最大衛星卡戎的照片很快就出現在全球的電視螢幕、報紙和雜誌上。 這位孤獨的失敗者在 2006 年被逐出星球俱樂部,成為名人。 冥王星是太陽系的恆星嗎? 任務負責人艾倫·斯特恩說。
當太空船傳回第一批詳細圖像時,很明顯冥王星在其 46 億年的生命週期中多次重塑了自己(SN:2015 年 8 月 8 日,第 14 頁 6)。 山脈、冰流和沒有隕石坑的區域表明冥王星在地質上是活躍的。 外太陽系中一些衛星的表面也經過了改造,但與冥王星不同的是,這些衛星受到主行星引力的影響。 遠離任何其他世界的微小冥王星正在神秘地改變自己。
關於冥王星的很多事情對地球人來說都是陌生的。 在一個溫暖的日子約為攝氏 220 度的世界裡,基岩是由硬化的水冰構成的。 但還有一些奇怪的熟悉之處:冥王星有藍色的天空。 層層薄霧層層疊疊,營造出脆弱的氣氛(SN 線上:10/15/15)。 薄霧將陽光散射到夜側,讓研究人員瞥見冥王星暮色中微弱照亮的奇怪地形。 在這種大氣層中,冰在漫長的季節中在半球之間來回移動。 冥王星上似乎下雪了。

甚至五個月亮也帶來了一些驚喜。 戲劇性的峽谷橫切卡戎,其黑色的極冠無與倫比。 冥河、尼克斯、科伯羅斯和九頭蛇像一群混亂的陀螺一樣翻滾旋轉,這種舞蹈在太陽係其他地方都看不到(SN:2015 年 11 月 28 日,第 11 頁 14)。 在太空船隻傳輸了 20% 的資料後,研究人員就發現了所有這些財富。 複雜的構圖數據和具有更多細節的圖像尚未下載。 “誰知道那 80% 會出現什麼?” 加州山景城 SETI 研究所的行星科學家馬克·肖沃爾特 (Mark Showalter) 說道,他在「新地平線號」航行期間發現了 Kerberos 和 Styx。
這種多樣性表明,在外太陽系中還有更多的奇異之處,那裡的發現時代尚未結束。 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 (NASA) 的朱諾號太空船將於 7 月抵達木星,並計畫前往這顆氣態巨行星的冰殼衛星歐羅巴 (Europa) 執行任務。SN 線上:2015 年 6 月 18 日)。 8 月,美國太空總署 (NASA) 責成加州帕薩迪納噴射推進實驗室的工程師們弄清楚如何才能返回天王星或海王星,而自 20 世紀 80 年代以來,天王星或海王星就從未被造訪過。
然後還有其他矮行星,例如塞德娜和鬩神星。 ? 聖路易華盛頓大學的行星科學家威廉麥金農說。 “當他們想要出去探索厄里斯或其他世界時,他們會發現更多令人驚奇的東西。”
同時,新視野號正前往下一站:2014 MU69,一塊寬 50 公里的冰塊,距離冥王星約 16 億公里(SN 線上:11/5/15)。 與冥王星不同,MU69 可能是原始的,是太陽系誕生之初未曾觸及的遺跡。 在那裡,研究人員希望研究行星基本組成部分之一的例子。
一旦MU69遠遠落後於它,太空船最終將停止傳輸資料。 它將離開太陽系的範圍,駛入星際空間。 在人類消失很久之後,新視野號將繼續在銀河系中漂流,這是一座紀念碑,紀念那些不滿足於觀看天空中那些徘徊的光點,而是跨越數十億公里探索新世界的人們。
聚焦冥王星 回顧一下冥王星在聚光燈下的一年。 C. Crockett、H. Thompson、C. Zabriskie、nemoDaedelus、NASA、JHUAPL、SwR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