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項新的研究表明,透過讓反對疫苗的社區成員承擔猶豫的代價,可以說服他們改變觀點。
世界上許多人從未見過鐵肺、天花疤痕或麻疹導致的失明。對某些人來說,看不到這些身體提醒會讓他們更難權衡疫苗接種的風險和好處。
美國楊百翰大學的研究人員對近 600 名在疫苗接種問題上持有不同立場的學生進行了調查,結果發現,與對疫苗可預防疾病有第一手經驗的人會面可以提供重新思考的機會。
太瘋狂了麻疹正在捲土重來繼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 (CDC) 之後樂觀地設定了目標八十年代初在該國境內消除了這種現象。
更難以相信的是,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的目標是其實是在2000年認識的由於專家宣布這種疾病不再流行,這意味著新病例將主要來自國外。
小兒麻痺的故事也大致相同。在 20 世紀 50 年代,數千人冒著因疾病而癱瘓的危險。由於疫苗接種,這也是我們很少人一生中會遇到的疾病。
儘管全球消滅小兒麻痺的努力已成功地將疫情控制在相對較低的水平,但其他疫苗可預防的感染卻並非如此,例如麻疹和百日咳。
大多數人曾經熱衷於遵守疫苗接種計劃,但如今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詢問這些風險是否真的值得。
“疫苗是其自身成功的受害者,”微生物學家布萊恩普爾說。
“它們非常有效,以至於大多數人沒有疫苗可預防疾病的經驗。我們需要讓人們重新認識這些疾病的危險。”
這是個好主意。有思考的充分理由對威脅的情緒提醒更有可能讓人們意識到猶豫疫苗的代價比冰冷的圖表數字。
但人類的大腦在交換團隊時可能會很挑剔,我們對是否接種疫苗的決定可能會受到影響。多樣且複雜, 影響文化力量以及個人的。
為了測試「不流行」疾病的情緒提醒能發揮多大作用,研究人員向 56 名大學生尋求幫助,他們在一項調查中承認對疫苗有些懷疑。
找到具有這種觀點的學生可能並不是什麼太大的挑戰,因為他們大部分來自猶他州疫苗覆蓋率較高的地區是全國最低的之一。
另外 369 名對疫苗益處充滿信心的學生也參與了課程學分的學習。這兩個小組都包括一些參加了以疫苗接種為特色的課程的志工。
合併的樣本被隨機分成兩組中的一組。一半人會訪問被診斷出患有自體免疫疾病的人;另一半人會採訪被診斷出患有自體免疫疾病的人;另一個人會與患有某種疾病的人交談,而這種疾病本可以透過現代疫苗接種計劃來預防。
兩組人都問了同樣的九個問題,詢問他們所患疾病的類型、疾病對他們的生活、家庭和財務的影響的詳細資訊。
這些回答對一些學生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疼痛非常嚴重,以至於她最終去了疼痛管理診所,他們在她的脊椎上註射了類固醇,」檢舉一名學生他採訪了一位患有帶狀皰疹的女士,帶狀皰疹是水痘造成的持續影響。
“止痛藥甚至無法緩解她的疼痛,即使是很重的疼痛。幾個月來,她都無法離開家。”
後續調查重新評估了志工對疫苗的態度,同時觸及了他們對受訪對象的經驗。
在 19 名沒有將疫苗接種作為大學課程一部分的人中,他們也採訪了患有疫苗可預防疾病的人,其中 13 人改變了主意,轉而支持接種疫苗。
包含疫苗資訊的研究似乎也有幫助,參加疫苗相關課程的五名猶豫不決的學生都改變了看法。
這些數字本身並不完全是驚天動地的,重要的是要記住這項研究僅限於相當有限的潛在「奇怪」人口。
但隨著越來越多的研究聲稱人類敘事需要成為健康教育的中心,這項研究表明了個人故事講述在控制疾病傳播方面可以發揮的作用。
“如果你的目標是影響人們對疫苗的決定,那麼這個過程比試圖打擊反疫苗訊息要有效得多,”普爾說。
希望有一天,要找到能夠講述這樣一個故事的人是不可能的。
這項研究發表於疫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