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研究人員警告將全球暖化限制在 1.5°C 的目標正在迅速離我們而去,但我們知道這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才能實現。但所需的減排規模其實是我們之前就已經實現的——而且是最近才實現的,而且是偶然的。
2020年,全球二氧化碳(CO2)排放量下降 6.3% 或約 2,200 公噸 (MtCO2),一項新研究在自然地球科學報告。
這項減排量「是排放量最大的年度絕對下降量,比 2009 年金融危機時的排放量下降量還要大(380 MtCO2)甚至比二戰結束時重建的減少量還要大(814 MtCO2),」清華大學地球系統科學家朱劉及其同事在他們的論文中寫道。
當然,我們都知道,這是由於致命且持續的疫情對我們的經濟和生活方式造成了巨大破壞。新冠肺炎 大流行– 我們不想重複。
但如果我們做了相等的以有針對性和受控的方式進行改變,技術上是可行的實現這些減排,並且負面影響要少得多。
例如,研究人員發現,減少排放的最大單一因素(幾乎佔排放量下降的三分之一)是地面交通(汽車和卡車)的大幅減少。如果我們不停止大量運輸,而是改用再生能源為其提供動力,我們就可以實現大幅削減,而不會造成嚴重後果。
澳洲國立大學氣候科學家內裡莉·艾布拉姆(Nerilie Abram)沒有參與這項研究,“這是一個很好的證明,減少我們的排放是可能的,我們只需要選擇我們要採取的方式。”告訴澳洲廣播公司。
“不僅僅是個人盡自己的一份力量來減少旅行次數——這些事情都不是解決方案。我們需要整個社會有計劃的過渡,以實施所需的變革。”
這將是一項艱鉅的努力,但好處將是巨大的。
另一項研究發現,將升溫限制在 1.5°C 與 2°C 的情況相比,對人類的風險可降低約 40%,與 3.66°C 的情況相比,可降低高達 85%研究也於本週發表在氣候變遷。東安格利亞大學環境科學家 Rachel Warren 及其同事使用 21 種氣候模型來考慮水資源短缺、熱壓力、疾病、洪水、乾旱和經濟影響。
他們的結論是,每升高一級,就會有數億人面臨嚴重乾旱。但與未來 2°C 相比,堅持 1.5°C 可以將全球經濟影響減少 20%,甚至減少暴露在高溫下的人數。瘧疾和登革熱10%。
自封鎖以來,CO2劉和團隊報告稱,排放量已恢復到 2019 年的水平。他們建議將大流行病復甦的刺激計畫轉向緩解策略,但指出此類支持的資金仍以化石燃料投資為主。
這些都是系統性問題,必須解決才能取得持久成果,而這些問題改變已經在進行中。
不幸的是,超過 2°C 將使地球上的生命付出高昂的代價——“不可逆轉的滅絕浪潮並對數以萬計的物種造成持久損害,」開普敦大學生態學家 Joanne Bentley 及其同事寫了對於對話。他們的新研究試圖了解這將對我們賴以生存的生態系統造成多大程度的傷害。
“阻止氣溫上升的努力並不是在圖表上彎曲曲線的抽象嘗試:這是為宜居星球而戰。”
即使 1.5°C 的目標落空,每一度的暖化都很重要。 1.5°C 的目標始終只是為了提供一些切實可行的目標,這不是一個神奇的科學數字。
更重要的是,我們已經避免了一些我們之前面臨的最糟糕的情況,研究人員一致認為我們仍然有一個不錯的鏡頭將氣溫升高限制在 2°C 以下。
「如果我們最終達到 1.6 °C,那就比 1.7 °C 好;如果我們最終達到 1.7 °C,那就比 2 °C 好得多。如果我們最終達到 2 °C,那就好得多了。 20年前我們正走向5°C”,來自德克薩斯理工大學的氣候科學家凱瑟琳·海霍告訴 新科學家。
「每一點變暖都很重要。每一年都很重要,每一個選擇都很重要,每一個行動都很重要。
新研究發表於自然地球科學,氣候變遷和英國皇家學會哲學彙刊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