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戀者並不難發現。你可以告訴他們他們的行為方式, 如何他們長大了, 或者他們住的地方。甚至,顯然,他們的眉毛。
但這種浮誇的自我重要性和權利感實際上是從何而來?德國心理學家的一項新研究表明,答案可能不像某些人想像的那麼簡單。
人們對自戀者的一個常見假設是,他們自愛的外表下隱藏著負面的、無意識的自我厭惡和不安全感。這有時被稱為自戀的「面具」模型,通常歸因於心理動力學奧地利裔美國精神分析學家的研究海因茨·科胡特。
但至少有一項有影響力的研究發現情況並非一定如此。
2007 年,喬治亞大學心理學家基思坎貝爾 (Keith Campbell) 領導的一項實驗發現,自戀者實際上表現出積極的「內隱」自尊,這表明他們並不總是不喜歡自己“內心深處”。
良好的氛圍並不是百分之百-需要注意的是,自戀者所持有的內在、有利的自我觀點僅限於諸如對個人智力和地位的感受之類的東西,稱為「代理」領域(指人的代理能力) 。
當談到「公共」領域時——關於自己的善良、道德和情感親密的自我看法——自戀者的得分是中性的。
坎貝爾和他的合著者說:“總而言之,將自戀概念化為一種積極的外顯自我概念,掩蓋了消極的內隱自我概念可能是不準確的。”在他們的論文中寫道。
“相反,自戀者在顯性和隱性層面上都表現出某種不平衡的自我,具有有利的主體自我觀,但不一定與有利的集體自我觀相匹配。”
但波茨坦大學研究人員最近的一項研究表明,我們仍然遺漏了一些東西。
為了澄清心理學文獻中關於自戀者內心生活的矛盾狀態,心理學家Ramzi Fatfouta 和Michela Schröder-Abé 試圖複製2007 年的結果- 這次招募了730 名參與者進行測試,樣本比原始實驗多了五倍多隊列。
儘管 Fatfouta 和 Schröder-Abé 對這項具有影響力的原創研究給予正面評價,但他們指出,迄今為止,沒有人試圖系統地重新評估其研究結果,並考慮到科學的可重複性危機(尤其是心理學研究),是時候解決這個問題了。
事實證明,2007 年的結果無法複製,至少在隱性自我觀點方面是如此。
在一系列以電腦為基礎的字詞聯想和自尊測驗中,自戀得分高的參與者並沒有表現出對自己的地位、智力和成功能力等有利的內隱自我看法的關聯。
“我們的研究結果並沒有支持自戀者在代理領域擁有積極的內隱自我觀點的說法,”作者寫道。
“我們的複製研究結果支持了零假設,並表明自戀者實際上在代理領域擁有中立的而不是積極的內隱自我觀點。”
正如研究人員指出的,他們的發現至少在一個分數上與坎貝爾 2007 年的結果一致——這裡沒有任何東西可以支持「面具」模型,因為新數據“不要為自戀者“內心深處”(即含蓄地)不喜歡自己的觀點提供任何支持。”
但遺憾的是,至於更了解自戀者內心情感生活的根源,我們並沒有更明智。
這些已經不是第一次了令人困惑的心理特徵讓我們感到驚訝,我們確信這不會是最後一次。
研究結果報告於人格研究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