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來,研究人員一直在警告再現性危機在科學領域——人們意識到,當科學家花時間嘗試重現結果時,許多開創性的論文,尤其是心理學領域的論文,實際上並沒有站得住腳。
現在,心理學領域的另外兩篇重要論文未能通過可重複性測試,這提醒我們,我們所相信的許多科學「事實」並不一定像我們想像的那樣堅定。
公平地說,僅僅因為研究結果無法重現,並不意味著它們是錯誤的。 複製是科學方法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可以幫助我們弄清楚到底發生了什麼事——可能是新研究人員做了不同的事情,或者趨勢比最初想像的更微妙。
但問題是,幾十年來,重複結果的重要性在很大程度上被忽視了,研究人員通常選擇追求「新」發現,而不是對舊發現進行事實查核——這要歸功於發表令人興奮和新穎的發現的壓力以確保就業。
飾演 約翰奧利佛今年早些時候說:“事實查核並沒有諾貝爾獎。”
這給我們帶來了現在所處的“危機”,大多數已發表的論文都無法被複製。 去年,維吉尼亞大學領導了一項新的研究再現性項目重複100次實驗? 和只有其中的三分之一成功被複製——儘管這項研究此後一直受到批評因為有自己的複製錯誤。
最新的兩個例子是 1988 年和 1998 年被廣泛引用的論文。
這1988年學習得出的結論是,我們的面部表情可以影響我們的情緒——所以我們微笑越多,我們就會越快樂,反之亦然。
這1998年學習由凱斯西儲大學的羅伊·鮑梅斯蒂爾(Roy Baumestier)領導的研究提供了所謂「自我損耗」的證據,即我們的意志力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被削弱。
後者假設一直是大量後續心理學研究的基礎,但現在澳洲科廷大學的Martin Hagger 帶領24 個實驗室的研究人員試圖重現這篇開創性的論文,但沒有發現任何證據表明這種效應存在。
他的結果已被接受在該雜誌上發表心理科學的觀點在未來幾週內。
面部表情複製嘗試也遵循大致相同的趨勢。
在原始論文中,來自德國的研究人員要求參與者閱讀遠方藝術家加里·拉森 (Gary Larson) 創作的漫畫,他們要么用牙齒夾住鋼筆(迫使他們微笑),要么用嘴唇夾住鋼筆(模仿噘嘴)。
研究小組發現,微笑的人比撅嘴的人覺得漫畫更有趣,這使得研究人員得出結論,改變我們的面部表情可以改變我們的情緒,這就是所謂的「改變情緒」。面部反饋假說。
但當荷蘭阿姆斯特丹大學的一組研究人員進行相同的實驗時——即使使用相同的 80 年代漫畫——他們未能複製結果“以統計上令人信服的方式」。
「總的來說,結果與最初的結果不一致,」該團隊總結道。心理科學的觀點-另一篇關於自我損耗複製的論文也將於幾週後發表。
再次強調,這並不一定意味著最初的結果不準確——嘗試重現實驗的 17 個荷蘭實驗室中有 9 個實際上報告了與 1988 年研究類似的結果。 但其餘八個實驗室卻沒有這麼做,當結果合併時,效果就消失了。
“這並不意味著整個面部反饋假設已經失效,”克里斯蒂安·賈勒特 (Christian Jarrett) 為英國心理學會研究文摘撰文。
「許多不同的研究都支持這個假設,包括研究涉及接受過肉毒桿菌治療的參與者,這會影響他們的臉部肌肉。
結果可能是由於許多其他變數造成的——例如,也許今天的人們找不到遠方有趣了。 荷蘭的研究也邀請了心理學學生,他們中的許多人都熟悉 1988 年的論文,這可能會扭曲結果。
只有更多的調查才能幫助我們確定。
但同時,最近媒體對可重複性危機的所有這些炒作對於科學狀況來說只能是一件好事。
史丹佛大學研究員約翰·約安尼迪斯 (John Ioannidis) 領導了一項研究,他表示:“這表明人們在提高所產生知識的準確性方面付出了多少努力和關注。”2005年再現性研究,告訴 Quartz 的 Olivia Goldhill。
“心理學是一門在方法論上一直非常強大的學科,在描述各種偏見和更好的方法方面處於最前沿。現在他們再次帶頭改善他們的複製記錄。”
已經出現的一項正面成果是關於預註冊試驗,這將阻止研究人員在收集結果後調整結果以獲得更令人興奮的結果。
希望越多的人談論和思考複製結果,大眾就能更好地批判性地思考他們閱讀的科學新聞。
「科學不是關於真與假,而是關於減少不確定性,」再現性計畫背後的研究員布萊恩·諾塞克(Brian Nosek)說,告訴石英。
“確實,整個計畫是科學上的科學:研究人員做科學應該做的事情,即對我們自己的過程、程序、方法持懷疑態度,並尋找改進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