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15 年,坦博拉火山爆發了,這可能是過去 1,500 年來最大規模的一次噴發。人們常常懷疑這一事件導致了歐洲所謂的“無夏之年”,因為火山灰和二氧化硫遮擋了陽光。然而,大氣科學家尚未確定爆炸對隔年寒冷潮濕的天氣造成了多大影響。現在,氣候模型已被用來證明坦博拉確實造成了破紀錄的寒冷,還可能是潮濕。
對印尼人民來說,4 月 10 日的大規模火山爆發意味著一場海嘯,導致 40,000 至 60,000 人死亡,具體取決於消息來源。然而,由於這個時代的歷史主要是在歐洲和北美書寫的,人們的注意力集中在這些地方可能產生的延遲效應上。
1816 年全球平均氣溫比往年低 0.4°-0.7°C (0.7°-1.3°F)。人們認為,多雨的天氣讓瑪麗雪萊有時間寫出《科學怪人》,從而開創了整個科幻小說流派。
安德魯舒勒博士愛丁堡大學的研究人員利用我們所知的火山爆發前的條件和太陽輸入,模擬了 1816 年沒有火山的情況。他報道環境研究快報不管有沒有噴發,1816年的歐洲可能經歷了異常潮濕的一年,但正是火山讓它變得如此寒冷。
舒勒在一份報告中表示:“在氣候模型中納入火山強迫可以解釋降溫的原因,我們估計它將導致極冷氣溫的可能性增加 100 倍。”陳述。 “如果沒有火山強迫,它就不太可能那麼潮濕,也不太可能那麼冷。”
當沒有夏天的一年到來時,人們不知道原因。 1883 年喀拉喀托火山爆發造成類似的降溫後,世界另一端的火山影響氣候的可能性才首次被討論。世紀以來,坦博拉火山首次與無夏年份聯繫起來。
儘管如此,人們也注意到 1816 年正值太陽活動異常低迷的時期結束時,引起爭論關於坦博拉是否代表了整個故事。直到現在,憑藉先進的全球氣候模型和來自世界各地的代理商收集,我們才能更詳細地回答這個問題。
坦博拉火山爆發時,由於拿破崙戰爭的中斷和數個夏季因較小規模的火山爆發而降溫,糧食供應異常脆弱。隨後的飢荒導致數十萬人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