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地冰帽很快就會失去冰。白堊質珊瑚礁。更強的風暴會摧毀島嶼和城市,奪走生命並摧毀房屋。
這些並不是對我們的世界在暖化的未來所面臨的情況的猜測。根據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的一份新報告,這些都是目前正在發生的氣候變遷影響,而且還會進一步惡化。
報告稱,總結其中於 9 月 25 日發布,是該小組首次全面更新關於人類驅動的氣候變遷的影響擾亂地球的海洋和冰凍地區,或冰凍圈。事態有多嚴重將取決於各國是否控制導致氣候暖化的溫室氣體排放,還是繼續將其排放到大氣中。
該報告重點預測了兩種可能的情境:一種是遏制碳排放,將全球暖化限制在比工業化前水準高出2度左右。 (世界已經走了一半多了,自 1900 年以來變暖了 1.1 攝氏度,根據世界氣象組織 9 月 22 日發布的一份報告。
科學新聞查看了該報告對地球海洋和冰的變化將如何影響社會和自然世界的預測,以及有關當今情況的最新科學。
冰川和冰原
冰川和冰蓋已經在縮小,有些正在快速縮小。 2006年至2015年間,格陵蘭冰蓋平均每年損失2,780億噸冰。 7 月 31 日,紙張利用率達到創紀錄的 57%有融化的跡象(序號:2019 年 8 月 2 日)。同時,南極冰蓋平均每年損失 1550 億噸,大約足以使海平面每年平均上升 0.43 毫米(序號:2018 年 6 月 13 日)。
從喜馬拉雅山到智利的冰川加拿大平均每年損失2200億噸(序號:4/6/15),威脅著數百萬人的安全和生計依賴融水的人以滿足他們的用水需求(序號:2019 年 6 月 19 日)。
格陵蘭島和南極洲的冰融化占主導地位,導致海平面上升。即使全球採取行動應對氣候變化,預計到2100 年,這兩個巨大的冰蓋仍然會使海平面上升11 公分左右。公分左右。
根據排放量,冰川可能會使這一高度增加 9 到 20 公分。如果排放繼續照常進行,到本世紀末,中歐、斯堪的納維亞半島和安第斯山脈等冰川大多較小的地區可能會失去80%以上的現有冰量。無論排放情況如何,冰川徑流都將在本世紀末達到峰值,然後下降,這可能導致子孫後代可用的水量減少。
海冰
除了山頂和陸地上的冰之外,厚厚的冰覆蓋著北冰洋,在北半球的冬季,覆蓋範圍更廣。科學家表示,白冰在反射陽光遠離地球方面發揮重要作用,這可以防止北極變得太熱。但冰正在縮小。 IPCC 表示,儘管海冰在一年內會膨脹和收縮,但自 1979 年以來,海冰總量一直在穩步下降。
如此多的融化使得幾乎沒有能持續至少五年的冰(這種硬化的冰預計比單季冰更堅固)。報告稱,事實上,自 1979 年以來,截至去年,五年以上海冰的比例已下降約 90%。在南極洲同時,現在和未來的海冰狀態仍然存在著許多不確定性(序號:2017 年 6 月 27 日)。
消失的冰
衛星記錄顯示,覆蓋北冰洋的海冰蓋(冬季擴張,夏季收縮)一直在穩定縮小。 2019 年的最小面積於 9 月 18 日達到,與其他兩年並列第二低的冰蓋面積:415 萬平方公里。
1979-2019 年北極海冰範圍變化


在將全球暖化限制在攝氏 1.5 度的低排放情境中,夏季融化後 9 月無冰的可能性僅為 1%。但如果氣溫升高攝氏 2 度,這種風險就會躍升至 10% 至 35%。海冰的消失奪走了北極哺乳動物和鳥類的棲息地。更少的冰也意味著更多的裸露水,這些水是黑暗的並吸收更多的陽光。
永凍土融化
IPCC 表示,永久凍結的土壤(碳被困在地下)正在升溫至創紀錄的水平,從 2007 年到 2016 年平均升高了 0.29 攝氏度。據估計,北極和其他北部永凍土層的碳含量幾乎是大氣中碳的兩倍。永凍土的融化可能會將滯留的二氧化碳和甲烷釋放到空氣中——不過目前還不確定如果今天發生這種情況(序號:2016年12月19日)。
但報告稱,它會解凍。到 2100 年,在低排放情境下,地球永久凍土面積可能減少約 24%,在未來高排放情境下,將減少 69%。在這種情況下,永久凍土可能會以二氧化碳的形式釋放數百至數千億噸碳2到 2100 年,二氧化碳和甲烷將進入大氣,可能使全球暖化更加嚴重。解凍地區可能會出現更多植物生長,將部分碳帶回土壤中,但不足以彌補碳釋放。
海洋變暖
到目前為止,海洋已經吸收了氣候90%以上的多餘熱量,導致氣候變暖。海洋熱浪灼人珊瑚礁(序號:2018 年 1 月 4 日)並有助於提高頻率有毒藻華(序號:2018 年 8 月 28 日),正在得到更嚴重、持續時間更長比幾十年前(序號:2018 年 4 月 10 日)。 IPCC 表示,2006 年至 2015 年間,人為造成的氣候變遷可能造成了近 90% 的此類事件。

這些熱水——在任何排放情況下都會變得更熱——也有助於驅使許多海洋動物移向兩極附近較涼爽的地方(序號:2018 年 5 月 2 日)。但在新環境中,遷徙動物可以幹擾當地食物網(序號:2015 年 2 月 2 日)。氣候驅動的海洋物種變化可能已經發生損害整體捕撈潛力為了世界漁業(序號:2019 年 2 月 28 日)。
到 2100 年,在高排放情境下,海洋表面吸收的熱量預計將比 1970 年以來多五到七倍。熱浪的發生頻率將比 1900 年增加 50 倍。
海洋酸化
海洋吸收的不僅是熱量。2自 20 世紀 80 年代以來一直存在於大氣中,導致海水變得更加酸性(序號:2017 年 4 月 28 日)。
IPCC 表示,這種情況將會持續下去。在高排放情況下,到本世紀末,海洋表面的 pH 值預計將下降約 0.3 pH 點(14 級)。這種酸性可能會使蝸牛、螃蟹和蝦等生物更難建造外殼,並損害向深海輸送碳的微小藻類的功能。酸度也會耗盡海水珊瑚使用的礦物質建造他們的外骨骼(序號:2016 年 2 月 23 日)。
海平面上升
隨著時間的推移,海平面上升得更快。 IPCC 表示,在任何排放情況下,這種成長都將持續下去。從2006年到2015年,海平面每年上升約3.6毫米,大約是1901年到1990年海平面上升速度的2.5倍。

隨著海平面升高更大的洪水和海岸侵蝕。海水的侵蝕也會縮小棲息地,迫使海岸線的物種遷移(如果可以的話)。 (序號:2019 年 8 月 6 日)。近一半的沿海濕地在上個世紀已經消失,部分原因是海水上升。
在低排放的未來,到 2100 年,海平面平均每年上升 4 毫米,而在高排放的未來,海平面平均每年上升 15 毫米。海平面上升也會影響某些災害的風險,例如沿海洪水。到 2050 年,曾經罕見的公海極端事件(百年一遇)可能在許多地方每年至少發生一次,尤其是在熱帶地區。這使得沿海地區以及處於更大危險中的小島嶼(序號:2018 年 8 月 15 日)。
極端天氣
人類驅動的氣候變遷可能增加了風雨量與一些熱帶氣旋有關已經 (序號:2018 年 9 月 13 日)。即使排放量有限,這些風暴也可能變得更加強烈,風暴潮更大,降雨量也更多。不過,科學家們還不確定熱帶氣旋是否會變得更頻繁。
什麼可能會變得更加頻繁,以及可能不太可預測(序號:2019 年 8 月 21 日),是極端厄爾尼諾現象和女孩事件(序號:2015 年 1 月 26 日)。報告稱,本世紀極端厄爾尼諾現象的發生頻率可能是上世紀的兩倍。預計這些天氣幹擾也將變得更加危險,導致世界各地出現乾燥乾旱和更多暴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