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剛發現睡眠不佳與憂鬱症之間的神經聯繫
研究長期以來一直相關睡不好隨著增加罹患憂鬱症的風險,但科學家們剛剛確定了造成這種聯繫的神經機制——這一發現可能會在未來帶來更好的治療方法。
研究人員發現,兩者之間有著密切的聯繫背外側前額葉皮質(負責短期記憶)先行者(與自我的想法相關)和橫向眶額皮質(與負面情緒有關)。
對 9,735 名患有憂鬱症的人的記錄進行分析後發現,睡眠模式也受到干擾的人這些大腦區域之間的活動有所增加,這是我們了解這些疾病的一個重要發現。
「之間的關係沮喪人們對睡眠的觀察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現在我們首次確定了它們如何連接的神經機制,”團隊成員之一說道馮建峰,英國華威大學教授。
「這些發現為理解憂鬱症與睡眠品質差之間的關係提供了神經基礎,而由於所確定的大腦區域,這反過來又對憂鬱症的治療和睡眠品質的改善產生了影響。”
研究人員假設,這種大腦活動可能是負面情緒在頭腦中跳動的跡象,這在一定程度上解釋了為什麼睡眠問題和憂鬱問題經常同時出現。
到目前為止我們所知道的是,患有憂鬱症的人更有可能失眠或難以入睡。另一方面,失眠的人罹患憂鬱症和焦慮症的風險也較高。
雖然這項特殊的研究發現憂鬱問題與睡眠品質差之間存在強烈的神經聯繫,而不是相反,但總的來說效果是雙向的。
要弄清楚究竟發生了什麼,需要更多的研究,但更有希望探索的途徑之一是外側眶額皮質的作用。
研究作者表示,專門針對大腦的這一部分進行治療可能會取得一些重大進展。
憂鬱症被認為會影響超過3億人在全球範圍內,我們對大腦如何運作的了解越多,我們就能越快找到減少其有害影響的方法,而針對大腦中新發現的一組連接可能會帶來新的進展。
研究人員表示,在這種特殊情況下,科學家或許能夠找到幫助那些患有憂鬱症的人獲得更好的夜間休息的方法。
毫無幫助的是現代生活節奏的加快,這意味著我們越來越多的人沒有我們需要的睡眠– 這再次導致一系列心理和身體健康問題。
「當今世界,由於工作時間和通勤時間延長、夜間活動增加以及對電子產品的依賴增加,睡眠品質差和睡眠不足已成為影響世界三分之一以上人口的常見問題。”馮說。
該研究發表於《美國醫學會雜誌》精神病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