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殖民者可能對小冰河時期全球變冷負有部分責任
科學是? 我們對化石燃料的胃口正在減少關於地球的氣候。 我們已經看到了後果,2019 年已經到來33項高溫世界紀錄(而且現在還不是二月)。 但這並不是人類行為第一次導致地球溫度失衡。
根據發表在第四紀科學評論,歐洲對美洲的殖民可能直接導致了地球氣候的變化。 儘管,在很大程度上,很多規模比我們今天看到的要小。
這《小冰河世紀》世界許多地區氣溫下降。 雖然它涵蓋了從13世紀末到19世紀中葉的時期,但可以說,它的頂峰出現在17世紀,當時全球氣溫處於最低點。 現在,英國倫敦大學學院 (UCL) 的一組研究人員正在將歐洲霜集市發生在世界另一邊的事件。
研究報告的作者表示:“工業革命前的兩個世紀裡,美洲原住民的大滅絕對地球系統造成了人類驅動的全球性影響。”狀態。
他們得出結論,歐洲對北美和南美的入侵以及隨後的「大滅絕」導致瞭如此巨大的土地變化,擾亂了碳循環。 具體來說,原住民的大量屠殺導致大片以前的耕地被廢棄,這些土地很快就變成了森林、稀樹草原和其他野生環境,這些環境從大氣中吸收的二氧化碳 (CO2) 比農田更多。 結果是:大氣中二氧化碳含量下降,全球氣溫也下降。
為了支持他們的假設,研究人員轉向了殖民前後的人口和土地利用估計。
在 1492 年歐洲人抵達之前,據信大約有 6000 萬人生活在美洲各地。 這相當於當時世界人口的 10%。 (當然,這些記錄是有限制的,這些記錄是基於間接的數據收集方法——軍隊規模、貢品記錄、建築物數量等等——而不是徹底的人口普查。)一個世紀的戰爭、疾病和飢荒到 17 世紀之交,人口銳減 90%,只剩下五、六百萬人。
研究小組得出結論,這意味著 5,600 萬公頃(1.38 億英畝)以前用於農業耕種的土地由於歐洲殖民化而被荒廢。 他們計算出,隨後的植被生長將去除足夠的大氣碳,使空氣中每百萬個分子中的二氧化碳總濃度減少 7 至 10 個二氧化碳分子 (7-10ppm)。
倫敦大學學院地理學教授馬克·馬斯林 (Mark Maslin) 表示:“在現代背景下,我們基本上燃燒(化石燃料),每年產生約 3ppm”英國廣播公司的新聞。 “所以,我們正在談論大量的碳被從大氣中吸走。”
雖然對間接歷史記錄的依賴有點問題,但研究小組指出木炭和花粉沉積物,他們說這支持了他們的結論。 對這些沉積物的分析表明,出於土地管理目的而使用火的速度有所放緩,自然植被總體上增加。 南極洲的冰芯記錄也表明,在那段時期發生的陸地過程引發了大氣碳含量的下降。
人們提出了其他理論來解釋「小冰河時期」期間經歷的異常寒冷的氣溫(包括,火山爆發,以及蒙德極小值),但研究人員表示,這場發生在公元1577 年至1694 年之間的特殊寒潮,影響了20% 至87%,中點為50%,這是由「大死亡」導致大氣二氧化碳水平降低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