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的晝夜週期是經過精確定義的,每個週期間隔 24 小時,然後下一個週期開始。這就是我們生活的準繩,嚴格遵守時鐘的滴答聲。
然而,地球並不精確。我們的星球是一個搖搖晃晃的黏糊糊的大球,以每小時 107,000 公里(67,000 英里)的驚人速度圍繞太陽旋轉,由一顆施加自身引力的大型衛星繞軌道運行。因此,行星的自轉並不嚴格遵守 24 小時的時間框架。
地球日長度的許多波動都有已知的原因。但在幾十年到幾千年的尺度上,科學家注意到白天長度的微小波動,這有點難以確定。
現在,瑞士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的一群地球物理學家認為,他們已經在地球鐵水核心中找到了答案,微小的變化影響了地球的自轉。
有幾種不同的波動會導致地球一天長度的變化。一是每世紀約 1.72 毫秒, 引起的和地殼的緩慢彈跳古老的冰曾經壓垮它。改變水量可以當質量在其表面下移動時,可以冰量。
在十年尺度上,波動為 2 至 3 毫秒已連結到大規模的流動地球的流體核心。
但還有另一個波動3到4毫秒每千年一次,原因尚不清楚。
波動的時間與核函邊界的運動一致,但 2006 年之前將模型與觀測資料連結起來的努力並不完全成功。
正如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指出的那樣,自那時以來,理論建模技術和觀測資料的收集都得到了顯著改進。所以他們決定再試一次。
現在看來,這絕非易事。為了準確識別正確的波動,團隊需要減去所有其他已知的波動。這意味著要煞費苦心地對冰和水體積的變化進行建模,並確定它們如何改變地球的自轉。月球引力和地球彈性地殼的影響也需要考慮。然後可以仔細研究剩下的部分,以尋找核心影響的跡象。
研究人員使用了神經網絡,以及從岩石中獲得的地球磁場測量值以及現代磁場測量。
他們還使用了一個上一篇論文提供了地球自轉的全面歷史以及月球掩星——月球遮蓋行星或恆星——可以追溯到公元前 720 年。
他們的結果表明,地球冰和水質量變化的影響比之前認為的要小得多。此外,千年時間尺度上的波動與地球外流體核心磁流體動力學的簡化模型一致。
這並不意味著我們可以結束這個小謎團的章節。測量如此微妙的事物並確定其根本原因並不容易,而且肯定存在一定的誤差範圍。研究小組的結果表明,如果我們想找出所有導致地球自轉擺動的微小影響,我們需要更仔細地觀察我們的星球。我們將需要更大的數據集。
“我們的結果表明內部地球動力學對長期日長波動的重要性,特別是由於地球外核的流體運動,”他們在論文中寫道。
“然而,由於仍然存在缺陷,包括缺乏考慮核心動力學各個組成部分的綜合物理模型,因此有足夠的動力來改進當前可用的地核模型。”
該研究發表於地球物理研究通訊。